一种境界
最好是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 ——马克思
吴耕民先生是中国近代园艺学的奠基人。他的学养很让后学佩服,而他的学生大多听过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闹的一个笑话。那时,他刚到日本不久,只会用日语回答“是的”。一天他独自去了一家理发店。在理发椅上坐定后,日本理发师问:“你剪发吗?”他说:“是的。”之后,理发师又问:“你修面吗?”吴耕民想了想,又说:“是的。”理发、修面之后,理发师继续问:“你要剃鼻毛吗?”吴耕民因上两次不懂装懂,毫无问题,便仍答“是的”。理发师随即将狭长的剃刀直直地插入吴耕民的鼻孔,将鼻毛全部剃了个光。拜“不懂装懂”所赐,一个冬天,吴耕民的鼻子都在“高山流水,川流不息”。
这件事,给了吴耕民一个结实的教训。从此之后,除非经过自己亲身实践,得出结论,吴耕民不再随便使用“是的”二字。
岑可法院士至今记得留学前苏联期间的老师,“我很感谢他,让我知道科学永远不会有最好”。“每次我带着自认为佳作的研究报告到他那里,总是会被挑出一大堆的毛病。”岑可法说,开始我有些不理解,但被逼得养成了习惯,研究报告送出去之前自己都会再三地修改,直到我考虑问题变得全面了,更深入了,且变得谦虚了之后,他才第一次竖起大拇指,夸奖我。他说,我们做学问要有刨根问底的信念,才能找到“真”的东西。
这几句话,几十年来,一直响在岑先生的耳边。浙江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严建华还是一位青年教师的时候,陪同岑老师去北京参加一个国家项目的答辩,去之前,岑老师在研究所试讲了一次,到了北京之后的当晚,岑老师在宾馆又讲了一次,大家一起改了几处,以为可以了,岑老师却坚持还要再试讲一次,确保精准。
“大学要教给学生的,不是‘术’而是‘学’。”这是2010年在汤姆森路透的排名中名列全球第8的化学家彭笑刚的理论。
这位到浙大不久就上校园BBS当了“斑竹”的教授,正在为化学系的本科生开设基础课《物理化学》。“海归”3年,彭笑刚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编写教材上。在浙大的BBS“彭笑刚老师答疑版”,这位大科学家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招呼孩子们与自己“同行”:“《物理化学讲义》貌似有些市场,决定进一步修订,以争取做到可以出版的程度。想起来本帮哥儿姐儿也许愿意再读一遍?提提修改意见?无论意见大小与形式,一律是无量功德。”于是,这本教材一直处于“勘误”进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