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人文世界·教育诗

一种精神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荀子《劝学》

  70年前,王淦昌先生是浙大物理系主任,但陈骝听到王先生的大名,是在1978年的夏天。那年他在国内,无论是参观还是座谈,都听到王老——王淦昌先生的大名。第一次见面,已经是1981年初。那时陈骝30多岁,是个在美国工作的年轻科学工作者,与中科院物理所有了合作与交流。只要有机会,陈骝总会去王老家拜访。1985年全国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学会的年会上,大家去参观中科院等离子体所。途中,王老牵了陈骝的手,语重心长地说,目前国内科研环境还不很优良,“以后国内的情况一定会有很大的改进,那时候你回来和大家一起干”。陈骝做出了承诺。

  时隔25年后,中国作为七方之一参与了国际ITER计划,全国聚变及等离子体物理科研环境及经费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而陈骝也在王老钟爱的浙大开始履行自己承诺。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专家许良英至晚年依然记得,当年在浙大求学的时候,他是在躲避轰炸的岩洞里与王淦昌先生相遇。王先生看他在读一本英文的物理小册子,攀谈起来,王先生要许良英以后多找他谈。一个羞怯的青年的内心,就这样慢慢地变得开放。有一次,许良英偶尔与王先生谈起自己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看法,王先生大声地说:“这方面你可以做我的导师了,导师本来就要以对换来做的。”

  导师换来做是一种传递,新老交替也是一种传递。2009年,10月15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巴德年院士准备卸任了,在交班仪式上,他对校长杨卫说:“校长,你应该表扬我,因为我为医学院找到了一个比我自己更强的接班人。”

  那是在年初的一个评审会上,巴德年对一起出席会议的段树民院士说:“我已经70岁了,我不能再做医学院院长了,我想让你来做。”巴先生从医学院的目标、大学医学院与研究所的不同,一直说到段树民作为一个科学家可以在医学院做什么,年轻的院士被老院士说服了,回答说,“我同意”。

  一个听上去很简单的故事,其中必有深奥的大道理。巴先生的前任陈宜张院士,一直到现在,离开院长岗位已近10年,老人还会将自己省下来的薪金,注入医学院的学生奖学金,而且,他一定要让学院“保密”。这样传递下来的“权杖”,肯定会有最好的“接班人”。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教育诗 00019 一种精神 2012-05-18 浙江日报2012-05-1800014 2 2012年05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