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嘉兴贯泾港水厂——

清流如许惠民生

  本报嘉兴5月10日电

  记者 李茸 报道组 杨懿泓

  温度渐渐升高,嘉兴市区南部,贯泾港水厂二期工地上一片忙碌,工地土建项目已经基本完成,工人们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和最后的扫尾工作。

  贯泾港水厂二期工程总投资1.88亿元,占地约52亩,是省级重点工程,去年3月份开工,下个月底将正式投入运转,届时,嘉兴市主城区的供水能力将有效提高。

  记者跟着工程师许卫初,高一脚低一脚,手脚并用地“爬”上了距离地面约5米高的沉淀池。

  站在沉淀池窄窄的边缘,身下就是两个巨大的池子,每个池子4米深,20米宽,100米长,看起来挺吓人。工人在鼓捣水泥砌台阶,几台重型机械来回作业。

  “水从这里进来”,许工指着池子介绍说,然后通过药物使水里杂质凝结成颗粒,重力使这些颗粒沉入池底,而清水从池子上方的水渠流往下一个生物滤池。

  在沉淀池入水口一头,池子被同样高的锯齿状间隔分割成了互通的几部分,而在出水口这头,锯齿状间隔消失了,变成了一条矮矮的小突起。为了让水和药物充分反应,特地在入水口设置了这些锯齿状间隔。而出口处的小突起,则是为了让虹吸式吸泥机更好地将池底沉积的污泥吸上来。

  “正式投入运营后,这里将成为一个碧波荡漾的大水池”,看着即将完工的沉淀池,想到以后的场景,许工感叹。

  走到一台大型设备面前,许工介绍:“这是日本三菱的臭氧发生器,每小时能生成20公斤臭氧,而每千吨水需要约2公斤臭氧,这是深度处理的一道工艺环节。而嘉兴的原水特性是水中氨氮、有机物含量较高,通过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后,出厂水质会极大提高。”44岁的许工20多年来一直和嘉兴的水打交道。他笑言,自己没念过大学,摸索学习成为高级技工。

  【记者感言】 为了保证饮水安全,技术人员兢兢业业,不断改良工艺,将20多年青春都奉献在这里。

  【百姓心声】 李灵甫(南湖区新丰镇金章村村民):我们以前喝的水不知道哪里出来的,有股味道。这两年城乡一体化供水,我们和城里人喝的水都是从一个地方来的,水里的味道没了,我们也喝得安心了。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清流如许惠民生 2012-05-11 浙江日报2012-05-1100011 2 2012年05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