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人文世界·文化志

【深一度】

  (1)高家班:

  20世纪初,由白泉乡(今定海区白泉镇)高生祥父子领衔的“高家小唱班”,在演唱实践中逐渐吸收当地渔村出海祭神、开船、招客等活动中的锣鼓点子,又融合江南曲艺、浙东锣鼓等精华,将二胡、扬琴、笛子等乐器融汇到锣鼓演奏中,形成了一套既蕴含江南小曲的婉约多姿,又充满海洋生活气息、粗犷激越的独特表演范式。解放后,高家小唱班成为白泉乡业余文工团的骨干力量,并吸引了一大批专业音乐工作者登门请教。

  (2)舟山锣鼓

  又叫“行会锣鼓”、“三番锣鼓”、“海上锣鼓”,它起源于航海,最先出现于沟通岛屿与陆地的木帆船上。船员以敲锣打鼓招徕乘客,又为乘客在航行途中娱乐消遣,一旦遭遇危难险恶也用锣鼓作为呼救信号。在特有的海乡环境的影响下,舟山锣鼓不仅具有“刚、粗、热”的音乐风格,还融入了激昂与细腻相映照的“海洋化”的江南风旋律音调,并于外来文化相交流、相渗透,形成了一种具有鲜明海洋文化印记的民间艺术形式。

  (3)排鼓、 排锣:

  “五音排鼓”和“十三音排锣”是舟山锣鼓的两大主奏乐器,音色对比鲜明。“五音排鼓”由5只大小不一的堂鼓组成,其记谱谐音分别为“同、登、通、崩、冬”。排鼓演奏者为主鼓手,是乐队中所有打击乐器敲击的核心,也是乐队的指挥和灵魂。“十三音排锣”(或十一音)则由音色各异、尺寸不一的13面铜锣组合而成,自上而下呈竖式排列,其记谱谐音分别为“勾、丁、令、争、斗、胖、庄、倾、匡、昌、汤、咣、丈”。两者风格截然不同,但在演奏中配合默契,宛如一体。

  (4)出会

  舟山方言中称庙会为“出会”。旧时舟山各岛城乡均有庙会习俗,其中以迎“东岳神”的“东岳会”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礼仪也最隆重。庙会活动中的民间器乐演奏亦十分丰富,据《风俗志》记载:“出会时,锣鼓喧天,丝竹袅袅,鞭炮齐鸣。”民乐手一般以渔村中收入较为稳定的渔民、手工业者、小商贩、独立劳动者为主,在城镇也有店员、教员参加,此外,当地祭海、渔船丰收回港、新船下水、婚丧嫁娶、祝寿满月、新店开张等典礼上也可以见到他们的身影。这为舟山锣鼓的形成提供了环境基础。

  (5)三番锣鼓

  “番”为翻花样,顾名思义,“三番”指三段花样不同的锣鼓先后演奏,其结构也被认为是舟山锣鼓的基础,传统技法中,每段锣鼓间插入一段旋律曲调,奏至第三番时,速度突然加快,力度增强,环环相扣,将全曲推向高潮,此时排鼓的华彩独奏成为全场关注的亮点,音乐效果粗犷热烈、豪放洒脱。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文化志 00020 【深一度】 2012-05-11 2392697 2 2012年05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