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向延安

诗歌抒民心

  70年前,毛泽东同志就向我们提出了“我们的文艺是为最广大人民大众的”这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这与我们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完全一致的,直到今天,依然是我们必须遵循的方针,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就诗歌创作而言,诗人应该成为所处时代的人民大众的代言人,他的作品应该抒发人民内心的声音。回顾新诗九十多年历史,许多脍炙人口的新诗名作,都十分关注当时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扣大动荡大变革时代的主旋律,体现了人民大众的哀愁、苦难、追求和渴望。因而那些诗能在千千万万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成为经典名篇,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像郭沫若的《女神》《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闻一多的《红烛》《太阳吟》;臧克家的《烙印》《老马》《有的人》;戴望舒的《狱中题壁》《我用残存的手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等,还有抗战时期田间的枪杆诗,七月派的诗,九叶集的诗,真是举不胜举。包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叶文福的《将军你不能这样做》,以及朦胧诗派北岛的《回答》、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这些诗歌,当时为什么会那么受欢迎,直到今天还被人们津津乐道,到处传诵,就是因为这些诗道出了人民的心声,反映了时代精神,担当起了文学的社会责任。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向延安 00018 诗歌抒民心 2012-05-11 2436746 2 2012年05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