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阅读会

回到村庄,回到历史

  王光灿

  学者熊培云最近出版了新著《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在影响广泛的《重新发现社会》《自由在高处》之后,回到自己的本乡本土,忠实记录村庄生活,以此表现中国百年近代历史的变迁,梳理其中蕴藏的诸多问题。

  早在2001年,熊培云即以“乡村纪事”为名在报纸刊出专栏,一期一会,记录故乡故事。在前言中,熊培云交代,这种努力以有些尴尬的结局收场:因为其中涉及了太多父老乡亲的真人真事,在见报后,他们感觉似乎不太有面子。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故乡亲友眼中的陌路人,记录被迫中断。留学归来后,熊培云终于重回故乡,拾起这份需要韧性和勇气的工作。在书中,以“小堡村”为名,描绘故乡父老生活的喜怒哀乐,百千情状。其中,有不无惨烈的历史,也有难以直面的心曲。一部百年来中国的近代史,一部百年乡村变迁史,这样为史家巨笔所挥洒铺陈的大历史,又如何不是由无数丢失了名姓,湮没在时间长河里的乡民百姓的种种小历史所拼接,熔铸而成?

  在这部书中,作者重述百年乡村史的努力如次展开:继先贤遗志,诉历史曲折,记乡村人情。作者回顾了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无数先贤筚路蓝缕,期望在一张白纸上画出蓝图,以乡村为基点,改造民国。无奈,这样的努力因为大时代过于复杂激烈的现状而被迫中断,在后来更被人为地无情遗忘,掩盖。但幸好,我们得以在这本书里重温这些人的故事。其中,董时进即是这样需要大书特书的一个人物。在新中国成立后,土改来临之时,董时进几乎是以一身之力对抗政策的不公,揭示历史的真相,导致被批判,后来被见忘于正统史书。熊培云以不少的笔墨,细致打捞出这位先知一般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是如何特立独行,坚持真理的故事。乡村的命运,也至此走入不可挽回的歧途。

  而记述百年乡村变迁,描绘历史来路曲折一途,熊培云更多地以口述史的形式,让那些小人物亲口说出他们的故事,譬如在常情常理驱使之下,农民怎样创造了历史,以及“包产到户”政策改变中国农村政策,进而推动改革开放的故事;农民是如何在出乡村进城的路上,艰难地上下求索,付出沉重代价的。无数个故乡沦陷,流浪青春和命运的故事,无疑会让每一个少年时代离开乡村讨生活的“城里人”都心有戚戚。

  在书中,熊培云并不欲止步于对故乡的客观描述,而是试图依靠自己对乡村故事的追寻和探索,来勾勒其在不尽如人意的现实下蕴藏的希望。在本乡本土的身份带来的观察者的便利身份下,兼以同情之理解,熊培云从农村中习以为常的“麻将现象”中挖掘出智慧的潜力,在乡人重续家谱,追求信仰的实践中,瞥见其试图填补传统断裂后所留下的巨大真空的种种努力,这一点,清晰地倒映在乡村——无数中国人安身立命的起点之上。熊培云在这里,并非一个外来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者,观察者,同样也是一个参与其中的故事主角。本乡本土所带来的倾听者的身份带给他能深入乡村,探索人心隐微的优势;学者的身份又利于他能冷静细致地钩沉历史,辨伪存真,实践他之所谓明辨,理性,温暖,悲悯,关乎心灵与真实的写作之路。从这点来说,这部一个人的百年乡村史,所完成的不仅是一个村庄的全息史,亦是一个人在大时代面前得以返照自身,借以安身立命,敛神正气,重新再出发的心灵成长史。若真能像作者所说那样,勾引起无数出乡村之人回乡记录,进而改造本乡本土的冲动,则更是功德无量。这样建设和再造一个乌托邦的冲动,在我们的历史中已然遍布了痕迹。如今,我们更需要的是,如何借着譬如记录“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的这样或那样的机缘,认识历史所带给我们的遗产,以及负累。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阅读会 00018 回到村庄,回到历史 2012-04-20 浙江日报2012-04-2000014 2 2012年04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