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城乡通道

三门农民邵全庆——

庄稼地里种诗歌

  记者 叶晖 通讯员 贺军 陈海忠

  报道组 倪任

  今年刚满50岁的三门县六敖镇中街村农民邵全庆,虽然只念过初中,但对诗歌的热爱近乎狂热。多年来,他一手拿锄头,一手握钢笔,一边耕作土地,一边坚守梦想,在种植庄稼的同时,也“种”出了一首首田园诗作。如今,邵全庆已是三门县颇有名气的“农民诗人”。

  肩扛锄头手写诗

  “四季神牛耕,贵土均细耘。田平水中天,万物应大地,丰乐为人间。”见到邵全庆时,他正蹲在自家田地的田埂上,向其他农民吟诵新作《神牛耕耘天地间》。

  “2011年是个丰收年,我种了23亩水稻,平均亩产有600公斤,剔除每亩700元的成本后,每亩还有上千元收益。”邵全庆略显兴奋地说,眼下是冬种的关键时刻,他这些天都在地里忙着。

  “我这几天在地里干活,感觉特别有灵感,写了好几首诗。”邵全庆打开本子,一首接一首地念起来:“香气一片笑开天,耕夫农肥一身肩。闲人逢见远离开,独有田地盼汝归。”“民以田地食为天,忙忙碌碌时时在。租租借借常来回,祖祖传传世相连。”

  邵全庆年轻时曾在宁波一带承包农田种粮,后来回到家乡,一直从事农业生产,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十几年前,他承包了村里23亩水田和6亩柑橘。

  勤劳致富,邵全庆建起了两间新楼房,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他对文学的爱好也越来越浓。“做农民苦,做农民累,但我在最苦最累的时候坐下来写点诗词,这是一种休息方式,也是一种精神享受。”邵全庆说,每天去地里干活,他都会在口袋里放上一个小本本,把自己的感想随时记下来。

  这些年,老邵几乎没有出过远门,唯一的兴趣,就是写诗歌和看央视农业频道。他靠着自己从镇里地摊上买来的《唐宋词三百首评注》等书籍,一边学,一边练,陆续写下300多首诗作。他的诗词里,多是农村田园风光和劳动中的亲身体验,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家事国事皆入诗

  从地里回来,邵全庆在他的卧室里,拿出六七本略显陈旧的小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这些年他写下的诗作,最早的创作时间是2004年农历2月初2。其内容不仅有农作感受,还包含农事经验、时事分析等等。

  “一剪残枝病虫梢,二剪封度换新貌。三剪花梢树身高,四剪次果品牌保。”这一首《修剪果树口诀》的创作,整整花了老邵八年的时间。刚种橘子时,邵全庆可不太内行。在翻了很多果园管理的书籍后,他决心要写一篇完整的柑橘种植秘诀。可这讨教、学习、总结,一晃就是八年,这也是老邵完成时间最长的一篇“诗作”。

  2008年,老邵的儿子去西藏当兵,他写下题为《中华草》的诗歌:“生在中华好山河,子征万里保家怀。强盗恶寇敢糟蹋,挨着铁拳利剑还。”勉励儿子当好兵、站好岗,保卫国土,寸草不让。

  邵全庆还喜欢将自己的诗作归纳成篇,比如《水稻篇》,就包含了《晒种子》、《春耕》、《播种》、《田间管理》、《丰收》五篇诗。这样的诗篇还有《生产安全篇》、《纠纷调解篇》等等。

  尽管只是基层农民,邵全庆还十分关心国际国内时事。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顺利升天,他兴奋地写下“中华科学力无穷,现代技侠上太空。神舟扬帆银河中,相似大圣筋斗功”。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7.3级大地震,造成约30万人死亡,中国政府第一时间伸出援手,邵全庆又写下“海地大震起关爱,中华公安去救灾。心要救回宁静天,异国捐躯成八仙”。

  为时代吟唱、为热土抒怀。国事家事琐事,心有所想,身有所感,或在田中,或在树下,邵全庆都会用那带着一丝颤抖的手,略显生硬地写下饱含深情的诗篇。

  知心朋友诗中交

  老邵有个习惯,就是喜欢在地里劳作间歇,坐在田埂上写诗。他说,这时候最有灵感,也是一种最美妙的休息和享受方式。

  眼下,让邵全庆最高兴的是,几年前,他妻子对他痴迷诗歌的行为不是很理解,经常会埋怨他几句,而如今,她对丈夫的这个爱好很支持。另外,去年退伍回家的儿子,在邵全庆的影响下,也渐渐喜欢上了文学。平时一有机会,俩父子便凑在一起,相互切磋切磋。

  “早些年,一些农友包括亲戚,对我写诗很不理解,甚至冷嘲热讽。”邵全庆说,现在在村里,在田间,也没有人说风凉话了,农友们遇到,还时常问我有没写岀新诗,先读给他们听听,一起分享快乐。镇里的干部也经常找到他,请他帮忙写一些宣传各种政策的诗词或顺口溜,这给了他很大的信心。

  这几年,邵全庆因诗歌结交了不少朋友。2009年6月,三门核电引进了一台最大起重能力达2300多吨的吊车,正在工地上做工的邵全庆脱口而出:“脚立大地身移动,铁臂一提百万钧,安装如意定位准,建设核电立奇功。”听完中方人员的翻译后,现场的外国专家直夸“中国农民不简单”。在核电干活期间,邵全庆与几位大学生建立了浓厚感情。一有空,他们就来邵全庆家坐坐,听他介绍新的作品。

  邵全庆还告诉记者,这些天,镇里的宣传委员杨义亭和文化站陈站长,正在帮他把创作的一首首田园诗歌“上微博、进网站”,还手把手教他如何操作,让其他农民都能及时读到他的诗作,一起分享他的愉悦。也许过不了多久,我们就可以到网上即时看到老邵的诗歌作品了。

  临别前,记者给他送上随身携带的两本诗歌方面的书籍。拿到书籍,邵全庆高兴地说:“只要我活着,我就一定会看书写诗。我要证明,农民也能活得富足、优雅!”显然,诗词创作已经熔铸到他的生命之中。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城乡通道 00019 庄稼地里种诗歌 2012-04-17 2283396 2 2012年04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