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城乡通道

海宁生活指导员活跃乡间——

健康顾问进农家

  记者 陈培华 报道组 李迪刚

  怎样的生活方式更健康?要在以前,很少农民会考虑这样的问题。如今,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城市化推进让许多农民“洗脚上岸”。农活干得少了,吃得却比以前好,这导致农村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与日俱增。

  为此,海宁去年开始在全市224个村(社区)配备了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及经培训的村干部兼任。他们走村入户,面对面与农民交流,并将一些基本的健康生活方式教授于他们。

  菜单“瘦身”记

  清炒娃娃菜、豆腐汤、清蒸鲫鱼。这是吕志英为一家四口人准备的晚餐。“蔬菜最好要吃时令菜,荤素搭配顶要紧。”吕志英对自己的菜单,颇为自得。

  今年58岁的吕志英是海宁马桥街道新场村的农妇,平日靠种田、养蚕为生。“以前,我勿晓得烧菜还有这么多花头经呢。”吕志英乐呵呵地说,多亏有了健康指导员。

  原来,吕志英几年前患了糖尿病,她老伴倪瑞康也有高血压。虽然两人都配了药吃,却没改掉偏咸、偏油的饮食习惯。

  “往年这个时候,桌上咸菜、咸肉少不了。”吕志英指着厨房一角说,以前过年前都会在缸里腌上百把斤白菜,一直要吃到清明前后。当然,自家腌制的咸肉也必不可少,“这些菜下饭,吃惯了”。

  在海宁农村,像吕志英这样爱吃咸肉、咸菜的农民不在少数。“一是吃起来有味,二是农忙时灶上一蒸就可食用,方便。”海宁疾控中心主任吴方分析说,去年一次抽样调查发现,当地农民每天腌菜类摄入量为27.93克,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3倍。

  除了爱吃腌制食品外,吕志英一家喜欢红烧。“条件好了,吃肉成了家常便饭。”吕志英说,他们家饭桌上红烧肉、红烧猪蹄几乎不断,“土灶烧得入味,糖跟酱油放得足够多,也没考虑健康。”

  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陈新芬上门后,才让吕志英一家“换了口味”。陈新芬的另一个身份,是马桥街道心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师。“我讲话, 村民们能听得进去。”陈新芬说,她现在有一半时间村里走访,指导农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由于吕志英“挂着号”,所以陈新芬首先走访了她家。陈新芬了解吕志英家平时的菜谱后,开出方子:控制盐、油的摄入量。

  第二天,陈新芬就给吕志英送来了限盐罐和控油壶。“每人每天6克盐、25克油。”吕志英走进厨房,拿出“宝贝”说:“现在烧菜要精准,不能毛估估了。”

  如今,吕志英家的咸菜缸已“退休”,红烧肉也不常吃了。“明天吃了肉骨头炖土豆和清炒扁豆,后天吃肉末汤和芹菜炒香干。”临走时,吕志英说两天的菜单她都排定了。“怎么样,还不错吧?”吕志英说菜单瘦身,不仅买菜钱省了许多,也吃得更健康了。

  养生课受追捧

  “睡觉前宜吃鲜苹果,可以消除口腔内的细菌,改善肾脏功能……”当我们来到硖石街道杨汇桥村时,50多位村民将村委会的会议室挤得满满当当。

  原来,这里正在开讲养生课。作为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市疾控中心的医师王洁当天讲座的内容是关于健康生活方式。

  “买菜的时候,最好是红、黄、绿、白、黑各种颜色都有,你拎的菜篮子五颜六色像花篮,就说明你买菜的本事大……”王洁生动的话语,引发一片会心的笑声。

  坐在第一排的杨明良听得格外认真,他平日喜欢“咪两口小酒”。“我听了好几次课了,适量饮酒看来很重要,每次这些老师都会讲。”杨明良告诉记者,如今他每次喝酒,量都控制在三两以内,不超标。

  尽管下着雨,通知上课的广播一响,今年65岁的吴玉珍还是冒雨走了二十分钟路程,赶来听课。“这是第六次讲课了,我每次都来。”吴玉珍患高血压,她特别想了解有关防治知识,以前却苦于无处打听。

  “老师讲的课很实在,我很爱听。”吴玉珍扳着手指头说,养身保健、营养配餐这些课程最受村民欢迎,“以前‘白天摸田头,晚上焐被头’,哪有人教这样的好东西。”

  课后,许多农村还会围着老师问问题。“为什么我们牙齿都不好?”王洁说,许多农民患有牙周炎,他一问,了解农民一般每天只在早晨刷一次牙。他就告诉他们每天除早晚两次刷牙外,每次吃饭后要用温水漱口。“这些都是保健常识,但以前农民不在意,也没人教。”

  这样的场景不只出现在杨汇桥村。去年以来,这支农民健康素养讲师团定期在各村巡讲,累计开讲了400多场,听课的农民超过1万人次。“讲座内容以慢病防治和健康生活方式为主,想听什么课,农民还可点单。”吴方说。

  养生课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农民的生活。细微的变化,渗透在农民的柴米油盐之中,今年30出头的杨汇桥村村民徐瑜时常尝试做些凉拌黄瓜等凉菜,“换换口味,感觉还不错。”

  运动“达人秀”

  变身运动“达人”,这是在田地里摸爬了几十年的吕志英万没想到的。

  去年,在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陈新芬动员下,吕志英第一次穿上运动鞋,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慢跑。

  “以前农活都忙不过来,哪有闲心去跑步呀?”吕志英乐呵呵地说,她不仅要管牢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还要养蚕,有时忙得“脚打后脑勺”。

  如今,随着新农村和城市化的推进,许多农民跟吕志英一样“洗脚上岸”,一放下饭碗,就端坐在电视机前。“边看电视,还要吃点零食。”吕志英说,这几年来,很多人的身材走了样。

  让农民动起来,成了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的头等大事。“这要费不少口舌呢。”陈新芬说自己苦口婆心,也让一些村民“转了脑筋”,特别在一些村民带动下,晨练的人在农村也慢慢多了起来。

  在吕志英的时间表上,清晨5点半是她的“跑步时间”。这两天,天蒙蒙亮,吕志英就和老伴一起出门慢跑,“早上空气好,景色也不错。”

  爱上慢跑后,吕志英一发不可收拾。“我们家还有乒乓桌呢。”说话间,吕志英拉着记者来到她家的客堂,“吃过晚饭,一家人都可以在球桌上切磋切磋呢。”

  球桌一侧,两副羽毛球拍和一筒羽毛球格外显眼。“这球拍免费使用哟!”吕志英说,自从她家多了这些运动器材后,吸引了许多村民来打球,“人多的时候,大家排队打球。”吕志英乐滋滋地说。

  爱上运动的农民不止吕志英一个。在马桥街道新塘村,有支村民自发组建的“健步队”。村民汤根英是“健步队”的老队员,她说,从起初的10多人到现在40多人,“健步队”日益壮大,成员中有七八十岁的老头老太,也有二十出头的小伙姑娘。

  “每晚六点半,大伙在村口集合后,沿着村道快走1个小时。两年多来,除了大风大雨,从未间断。”汤根英介绍。

  运动的好处显而易见。该村的健康指导员方张英说:“原先晚饭后,闲得很,不少村民六七点钟就上床睡觉,第二天一早又两三点钟醒来,睡眠质量差,诱发毛病也不少,自从健步走之后,大伙普遍反映,睡得香了,人也精神了。”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城乡通道 00019 健康顾问进农家 2012-04-17 2396947 2 2012年04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