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一场邂逅书写一段特殊缘分

“警察亲人”,谢谢你

  本报讯 日前,记者走进三门县沙柳镇一间低矮简陋的小平房,只见66岁的陈香凤老人正在埋头组装一种小铁夹。做这种简单的活儿,每天能挣10元钱。自从儿子前年生病去世后,老人就和13岁的孙女姚梦娇、9岁的孙子姚昕相依为命,在这最艰难的日子里,一群“警察亲人”出现了。“你看,这书桌、台灯,还有两个孩子的书包,都是他们送来的……”老人用那只结着厚厚老茧的右手,边指边感激地说。

  陈香凤念念不忘的“警察亲人”,就是沙柳派出所的民警。俗话说,患难见真情。民警们陪伴着老人度过那些不堪回首的日子,一种胜似亲人的感情把他们的心紧紧系在一起。

  陈香凤老人是沙柳镇姚家村人。2009年,她的儿子姚振雪在云南做木匠,突然发现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有时头疼,有时腰痛。到当地医院一检查,诊断结果犹如晴天霹雳:他同时患有脑癌和肺癌,均为晚期。

  生活还算滋润的一家人,顿时陷入绝望之中。回到杭州经医院确诊后,由于支付不起昂贵的医药费,陈香凤老人只好带着儿子先回三门。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全家想方设法为姚振雪治病时,陈香凤老人自己也查出肺部有疑似肿瘤。此时,姚振雪的妻子绝望之下竟抛下孩子,卷走丈夫仅剩的一点积蓄,悄悄离开了家,一去再无音信。

  “自从儿子知道我也得了重病后,就拒绝一切治疗。他说家里没什么钱,他的病反正没希望了,就不用治了,我的病还能治,得把所有的钱用在我身上。那时候,儿子病痛得忍不住时,就靠打最便宜的止痛针来减轻痛苦……”回想当时的情景,陈香凤老人泪如雨下。

  姚振雪前年病逝时,不满40岁。后来,陈香凤老人的病确诊为肺纤维化,但为供两姐弟上学,她放弃住院治疗,靠吃中草药控制病情,还每月花80元在镇里租了这间小平房,方便孩子就近读书。

  2010年下半年,沙柳派出所教导员何德权带着民警到基层走访时,第一次接触这家人。

  “我们虽然无法提供很多经济方面的帮助,但我们可以用关爱、用行动,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沙柳派出所所长吴善华说,得悉陈香凤老人和姚梦娇姐弟俩的遭遇后,全所9位民警主动捐钱成立了一个小小的“爱心基金”,力所能及地帮助这一家人。

  辅导孩子作业、帮忙做一些重体力的活……这些年,所里民警一有空就会往他们的住处跑,不但在经济上给予资助,还经常嘘寒问暖,就像是一家人。

  “这些民警与我们无亲无故,没想到他们竟然那么细心,那么用心。有一次,他们看见姐弟俩趴在床上做作业,过两天就送来两张写字桌和两盏台灯。去年刮台风,他们特地送来蜡烛、面包,还反复叮嘱一有什么事,就打电话给他们。”姚梦娇的姑姑姚美珠对记者说,最让她欣慰的是,随着这些警察叔叔、阿姨经常往来,姐弟俩恢复了以往的天真活泼,属于孩子的笑容又重新绽放。“现在姚昕一放学,就喜欢往派出所跑,到那边与叔叔们一起玩,打篮球,把派出所当成自己的家,经常是吃完饭后才被送回家。”

  “其实,在帮助他们的同时,我们也在接受教育,尤其是他们面对困境的那种坚强与自立,特别打动人。”王红霞是所里惟一的女民警,也是姚梦娇姐弟俩最贴心的大姐姐。她对记者说,陈香凤老人很坚强,很不容易。这些年,在政府和社会关爱下,祖孙仨每年能收到五六千元善款,虽已能勉强度日,但她还是坚持抱病做些简单的手工活补贴家用,两个孩子也十分懂事,成绩都不错。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警察亲人”,谢谢你 2012-04-12 2383639 2 2012年04月1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