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学校170多所,帮扶困难群众5万人次——
“滴水公益”泽四方
记者 廖小清 通讯员 陈毛应 陈勇
本报杭州12月20日讯 “我们已经从剑河县赶到望谟县,明天一早就要到打尖乡边界小学了。”今晚,记者连线正在贵州为贫困学生送温暖的“滴水公益”义工。12月18日上午,义工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带着募集到的书本、围巾、袜子和爱心款,从杭州赶赴贵州,为剑河、望谟、关岭和安顺等4个县(市)学生送去冬日的温暖。
“滴水公益”是由民间爱心人士自发组成的纯公益组织。2006年4月,由创始人“大北”与两位网友共同成立,寓意为“点滴之水,汇而成河,润泽四方”。从此,“大北”辞去工作,专注于公益事业。
“我们学校有个学生得了重病,能否救救他……”2007年6月,一个求助电话牵动着“大北”的心。安吉县杭垓中学初二学生吴苏被确诊为颅咽管瘤,全家三口是低保,数万元手术费对他们家无疑是个天文数字。
次日,“滴水公益”义工来到吴苏家中,给她送去温暖。与此同时,义工又在网上发出倡议书,号召社会各界献爱心。一时间,义工走上街道、工地开展募捐,特别是一些农民工也伸出援手,让义工们感动不已。后来,此事还得到当地团委、教育和妇联等部门的支持,并通过慈善义演等形式,为吴苏募得手术费。“滴水公益”的知名度迅速提升,义工由30多人增加到300多人。
而此时,“大北”将20多万元积蓄全部用在公益事业上。今年已40多岁的“大北”,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在杭州租住着每月400元的小房间。
“做义工往往金钱上是贫乏的,但精神上却十分富裕。”在“大北”看来,受助者让义工们获得心灵的升华,特别是当看到受助者的笑容时,那种感觉是无法形容的。正因为这样,义工们一直坚持着,默默为社会奉献爱心。不管是冰雪、地震等灾害,还是助学、助残、助困等活动,总有“滴水公益”义工的身影。
“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时,“滴水公益”义工正在贵州资助贫困山区的孩子。闻讯后,他们冒着余震的危险赶赴灾区一线,为灾区建立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募集学习用品等,共募集款物2000多万元,为四川灾区57所学校送去需求物资,让4万名学生得到帮助,并在灾区建立了一支义工队伍,长期开展灾后重建公益活动。“滴水公益”也因此被四川团省委评为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被我省援川指挥部授予抗震救灾集体勋章。去年,“滴水公益”还被团中央评选为“中国志愿者优秀组织奖”,“大北”也荣获“中国志愿者优秀个人奖”。
目前,杭州、宁波、上海、成都等地相继成立了15个“滴水公益”组织,这一滴水从安吉的源头,流向全国。“滴水公益”共有义工5000多名,救助学校170多所,共帮扶贫困人群5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