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徐菊英25年如一日照顾瘫痪丈夫——

爱心撑起一个家

  本报上虞12月7日电 在上虞市章镇镇龙江村,离村400多米处,孤零零地竖着一间农舍。虽然冬天已至,徐菊英却满脸汗珠,在果园里忙碌着,每过一阵,她会走进农舍,给瘫痪在床的丈夫郑惠忠按摩。

  25年来,她不离不弃,用自己的爱心,撑持起一个家:护理高位截瘫的丈夫,把一对双胞胎儿子培养成大学生,还给公公养老送终。近9000个日日夜夜,她始终坚守内心的承诺。

  对丈夫,徐菊英有一个承诺:照顾他一辈子。

  “如果不是那场车祸……”徐菊英看了看丈夫,对记者欲言又止。那场车祸,改变了徐菊英全家的命运。那是1987年7月25日,当时她怀孕已半年。丈夫郑惠忠开辆拖拉机去慈溪运饮料。结果途中与一辆货车迎面碰撞,车毁人伤。幸亏路人相助,郑惠忠被送进医院抢救。

  徐菊英匆匆赶到医院,丈夫已高位截瘫,从此再也没能站起来。家中的顶梁柱塌了,几次流泪后,徐菊英下了个决心:再苦再累,也要把这个家撑起来。“当时,村里也有人悄悄和我说,你还年轻,不要太傻,还是打胎改嫁吧。”徐菊英说,别人也是好心,但她决心已定,不会再改变。

  为方便照顾丈夫,徐菊英在农田旁搭了一个草棚,把家迁到这里。虽然忙碌,她仍然将这个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每个角落都是干干净净,没有一丝异味。

  不久,徐菊英生了一对双胞胎儿子,虽是大喜事,可是家里的负担更重了。此后,公公去世,能支撑这个家的,只剩她一人。

  徐菊英有个信念:绝不因为家境贫寒,让儿子失学。

  如今,徐菊英还清晰地记得自己人生中最窘迫的一刻:那是两个儿子上小学时,一次学校组织学生活动,每个学生要交一元钱。抽屉、衣柜……家里可能存钱的地方,徐菊英全翻遍了,一元钱都找不到。她不相信,又细细翻了一遍,还是没有。突然间,一阵无力感袭来,她全身发冷,呆呆地站着,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泪流满面。

  “那时,心里真有说不出的苦。”徐菊英说。未懂事的孩子还在问她要钱,她只能赶到邻居家,借了两元钱。

  后来,两个儿子上了初中,在上虞城里读书,食宿全要钱,徐菊英的负担更重了。

  开学时,徐菊英兜里揣着省吃俭用攒下的几百元,把孩子送到学校。从学校出来,她的口袋里,只剩下回家的车费。“越到车站,心里越是怦怦直跳,要是车票涨价了,怎么办?”

  就这样苦苦撑持,如今,她的两个儿子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

  这些年,为了尽早还清债务,徐菊英想尽了赚钱的办法:农舍前,种了3亩新品种葡萄;养了400多只三黄鸡;种了6亩水稻、两亩多梨树……

  徐菊英说,其实,每天从早忙到晚,身体很累,遇到伤风感冒,更加难以承受。特别是双抢季节,每天累得腰酸背疼,常常深夜才能回家,中间还要赶回家烧火做饭。好多次她累倒在田地里,爬起来还接着做,回家后从不向丈夫诉苦。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爱心撑起一个家 2011-12-08 2197828 2 2011年12月0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