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朝闻新智

品行好,也拿奖学金

价值观教育纳入高校学生考核

  本报杭州11月14日讯

  记者 王婷 通讯员 黄晓燕 倪震洲

  又到了高校每年评奖学金的时候,以往,颁发奖学金大多以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评定标准,而如今却有了新情况——倘若你道德品行好,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行为,都有可能为你赢得奖学金。

  道德风尚专项奖学金,是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除了学习之外特设的一种奖学金。在东方学院学工部,我们发现了一大叠个人事迹材料,有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志愿服务的,有拾金不昧收到失主锦旗的;有爱给马路挑刺的交通监督员,还有一直照顾身边同学的热心人……

  东方学院党委副书记伏晓红说,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发现,奖学金的设置标准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起到很大的引导作用,很多大一新生一进校就以学生手册中奖学金的申请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我们一直提倡大学生不仅学业要精,还要德行高,对‘德’的强调要在奖学金杠杆上有所体现。设立道德风尚奖学金就是希望以此来激励大学生形成良好道德风尚,引导学生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伏晓红介绍,道德风尚奖学金主要用于奖励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学生,根据在校期间的德育素质表现评定,由学生个人申请或同学推荐,并经过评审小组讨论投票获得,“虽然奖学金数额不高,但毕竟已经起步了。”

  “设立道德专项奖学金对道德优良的学生予以物质和精神奖励,可以激励学生养成一种道德自觉,从而成长为高尚道德的倡导者和维护者,这对于扭转校园风气无疑有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浙江工商大学的商月怀老师也为道德奖学金的设立叫好。

  佛山小悦悦事件后,很多学者把小悦悦的不幸归结为公民道德教育的缺失。道德品行在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

  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计划通过5年时间培养百万名孝子,虽然这种量化的教育“流水线”思维引来不少争议,但促进青少年道德培养的良好初衷是不容质疑的。

  在今年北京大学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和自主选拔录取条件中,也特别重视考试成绩之外的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尤其是“道德品行”。明年全国有211所中学的校长有资格向北大推荐优秀学生,而其中很明确的一条是“不孝敬父母的学生不得推荐”,价值观教育第一次真正被纳入高校招生的考核维度。

  这些,都体现了道德培养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位置和人们对此不断提高的认识。

  “我们不少学校相当缺失道德教育,有的仅局限于抓校纪校规,理想、信仰教育的底气不足、流于形式,这一现象不利于学生心理和认识的发展。”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徐小川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学生在学习专业学科之前应该先学会做人,老师授课时不忘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实际上并未完全得以实现。

  北京大学负责招生的张佳利老师也认为,好学生不能只是成绩好,我们还应关注学生与人相处、感恩、诚信等能力与品德的培养。

  品行是人才的首要素质, 注重大写“人”的塑造,强调使青年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这是学校对教育的本质追求。各级学校对德育的高度重视,已经开始打破传统的“唯分是论”、“智力崇拜”的禁锢。


浙江日报 人文·朝闻新智 00014 品行好,也拿奖学金 2011-11-15 2218501 2 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