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路,几辈人坚持
遂昌高坪乡蹲点体验小分队
记者 陈醉 蒋一娜
一大早,遂昌县箍桶丘村村民林家根就“出工”了,装好一车毛竹拉下山去,赚取几百元运费。他很满意现在的活计:“一年下来,也有好几万元收入,比种田好多了。”
林家根“运输员”的新职业始于村道修通后。他说:“以前村里没有路,得爬山路出村,车子开不进来,毛竹、竹笋、山桠皮也运不出去,家家户户只能自给自足。”当时,村里农民收入普遍不高,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村集体经济薄弱,是低收入农户集中村。
“要修路,要修路,要修路……”村里几辈人盼望了许久。
全村共有822人, 60岁以上老人161人。他们大部分都没有什么技能,即便移民下山,也很难养活自己,倒是在山里可以种些拿手的宝贝,卖出去换钱,所以在村民的思想里,要致富,得先修路。
1996年,当时还是村干部的林家成终于坐不住了。“我看到小学生读本上有两个图,一个胖子搬石头,搬不动,而瘦子却用木棍一点点地撬动了石头,当时我就想,就算靠一双手也可以把路修起来。”林家成回忆道。
这个提议在小村大受赞同。 村民家家户户出钱出力,每人头出资100元,并投12个工。
每天一早,林家成站在村口一吹哨子,二十多个村民便从四面八方汇集起来,有的挖路,有的挑土,好不热闹。就这样,10.381公里的路一修就是12年,村里还为此欠了30多万元的债。这条路是高坪乡最后一条硬化的道路。
路修通了,小村沸腾了。上海来的吴嘉明算是小村的第一批客人,他在石门塘自然村住了3个月,每天付给房东林金根45元房租。林金根没想到,自己短短几个月就轻松地赚了4000多块钱,这是他第一笔农产品以外的收益。
“修路的决定做对了。”现任箍桶丘村村支书张传荣看到了希望,在他的“蓝图”里,路仍然是重点。下一步,他想修通箍桶丘村到金竹镇的乡村连接线,这样,衢州方向的自驾车游客无需绕道高坪乡进入箍桶丘村,可直接从金竹镇进入,缩短里程近20公里,节省行车时间近5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