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沙东:追求商人的尊严
默沙东,这家全球知名的百年药企,在中国并没有其它国际知名制药企业那么为大众所知。但在业内,说起默沙东,很多人都会肃然起敬。因为在疫苗这一被业内公认为不大赚钱的领域,默沙东屡有王牌产品诞生。
这家最先发现链霉素的制药企业,曾经向中国转让了重点工程重组乙肝疫苗,让中国青少年得到有效的保护。如今最受关注的产品,莫过于宫颈癌疫苗。这是世界首个用于预防宫颈癌病变癌症的疫苗,目前已在中国香港上市。
它已拥有百年历史,如今在中国又表现出“灵活的身姿”,努力融合当地文化,创造新的战绩。
小巷子,大外企
要在杭州找到默沙东工厂,可不容易。在杭州市莫干山路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里,记者才看到默沙东蓝绿色的标志。这是默沙东目前在中国三家工厂之一,从外表看很普通,颇似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处可见的老厂房。
但走进大楼,非常干净整洁的环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生产区域,所有人都必须更换两次衣服。第一次换装获准进入的车间,只能看到药片或者胶囊被分装的流程。要进入原粉包装的车间,还需要在原来的工作服外再全副武装一套无菌服和袜套。记者已经觉得有些麻烦,但被告知,这样的流程,工作人员每天都要脱穿好几次。而且,由于长时间接近原粉,他们需要带上类似防毒面具的沉重口罩。
在记者眼中的麻烦事,在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刘西洋和同事眼中却是最简单的合规流程。合规流程,说的通俗点,有点类似大企业的“繁文缛节”。默沙东的合规性操作,贯穿于每个生产、服务环节,外界看来,其中一些条例似乎没有必要。但刘西洋不那么认为,“如果员工选择地认为这项规定不需要遵守、那项规定没有必要实行,那么指不定在某天的某个环节,他真的自动选择忽略了其中一项规定,而这样的规定恰恰关系着他的生命安全,或者产品的安全等。”
就因为坚持着这些“繁琐”的合规性流程,默沙东在中国的客户投诉率远远低于同行水平。
小疫苗,多公益
在默沙东的每一处办公室、厂房,都可以看见默沙东创始人乔治·默克的一句话——“我们应当永远铭记,药物是为人类而生产,不是为追求利润而制造的。”
这句话,在默沙东药品和疫苗领域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默沙东美国总部门口最显眼处有一座青铜像。雕像是一名非洲小孩用木棍牵着失明的亲人。雕像真人大小,做得栩栩如生。在它背后,有一个忧伤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在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一些地方,超过1亿多人口遭受着河盲症的严重威胁。自1987年起,默沙东把新研制出对付这种病患的药物伊维菌素,无偿捐赠给30多个国家。默沙东甚至与相关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义务将这些药品送进山、送进村,交到患者手中。曾经被视为恐怖疾病的河盲症,在这些国家几乎销声匿迹。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故事或许有些遥远。但如果说起上世纪80年代开始普及的乙肝疫苗,相信很多人知道。而这种帮助中国人免受乙肝病毒感染的乙肝疫苗技术,则是由默沙东转让给中国的。据中国疾控中心2006年数据显示,中国5岁以下幼儿的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率已降至1%以下,大大低于1987年的10.1%。
也许就是因为这一系列的故事,在业内,说起默沙东,人们最多谈起的是它的疫苗、处方药,尽管这些与非处方药、保健药品等相比,不那么有名。
百年店,亦灵敏
尽管默沙东像其它百年药企那样,面临着新药研发的巨大压力,遭受着研发团队后劲不足等的质疑,但在发掘新市场方面,它的表现十分敏捷,甚至跳跃,不比灵巧的中小企业差。
仅这几年,默沙东在中国的频繁动作就可以看出,面对这个全球新兴市场,它已经迫不及待。
过去一年时间内,默沙东频频与国内药企、研究所等合作。另外,为了更快速融入这个新市场,默沙东甚至主动“腰斩”明星产品舒降之的价格,使之进入国家基本医药目录。默沙东中国总裁冯纳玺说,默沙东的目标,就是成为中国新一轮医改的积极参与者。
明年这个时候,一座3倍于老厂、总面积达3.7万多平方米的新默沙东工厂就会在杭州下沙正式投产使用,将成为亚太地区制药企业中规模最大的工厂之一。它将承担默沙东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固体制剂药品和无菌产品的包装,预计年包装产量将超过3亿盒。
灵活,这个词语并不是小企业专有的优势。默沙东这家有着众多辉煌过去的企业,在新时代却能够灵敏地嗅到新兴市场并迅速反应,还能够主动“弯腰”配合,不得不说,它的表现值得中国一些自诩大企业的公司学习。
本报记者 张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