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政治纵深·视野

环境陌生、人际淡漠、生活空虚——

“老年漂”,谁来解心结

核子在外闯世界,父母跟着“漂”晚年。如今的年轻父母或为照顾子女,或帮子女带孩子,也来到子女所在城市生活。被称为“老年漂”的他们,在陌生环境中遭遇不少困境,也产生很多困惑。

  “喂,你是哪位,有什么事情吗?”下午3时多,记者给范天英打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特别低沉,略显紧张。原来,她的小外孙逗逗正在房里睡午觉,“被吵醒可不得了”。

  去年,在女儿的召唤下,她和老伴周伟安从诸暨来到杭州。此行的中心任务,便是带好两周岁大的逗逗。两人可能没意识到,这一决定使他们加入了“老年漂”的行列。

  范天英今年58岁,曾是位小学数学教师。2009年下半年退休后,一直在家“闲置”。去年2月,在杭州生活的女儿打来电话,希望她能照顾逗逗。

  “逗逗出生后,爷爷奶奶从山东赶来照料。不过,一年多后他们决定回老家了,可能是因为生活不习惯吧。”范天英说,请保姆不太放心,于是女儿想到母亲。

  因为以前很少出远门,范天英和老伴起初有些犹豫,但女儿一连来了几通电话,两人就匆匆动身来到杭州,住进艮园小区。

  现在,她每天的生活内容,几乎就是带孩子。起床喂早饭,上午洗衣服、逛超市和公园,下午打扫卫生,晚上哄睡觉……老伴则主要负责买菜和做饭。两人分工合作,把请保姆和钟点工的钱省下来了。

  虽然来杭州前做了足够多的思想准备,但现在的生活还是让范天英和老伴有些不太习惯。她喜欢跳交谊舞,在诸暨老家有个固定的圈子,定期组织活动。而现在要时刻盯着小宝宝,根本没多少自由活动时间。只有等小外孙入睡后,她才在客厅开着很轻的声音看会儿电视。每每看到电视里出现交谊舞的画面,她总是眼睛放光,心痒痒。

  “真怀念在老家跳交谊舞的那种快乐。在这里,我没有特别熟的人,所以也没什么机会跳了。”范天英有些遗憾地说,女儿和女婿平时都比较忙,她也不太好意思经常去“叨扰”他们。

  前几天,她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名为《1个宝宝背后 4个分居老人》的文章,讲的是一对亲家,分别来自嘉兴、湖南。为了同一个宝宝来到杭州,而她们的老伴仍在各自老家。一年多来,两人都瘦了,头发变白了。

  “我一边看文章,一边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范天英深有感触地说,老伴有时还会去参加一些社区健康讲座,但自己基本没娱乐活动。来杭州生活一年多,她始终找不到融入的感觉,心里有点急,但无能为力。

  刘元杨和老伴徐秀兰住在杭州永康苑小区,88平方米的屋子里,窗户被擦得光亮,沙发特地铺上防灰尘布,地板一尘不染,家什理得整整齐齐。

  刘元杨69岁,徐秀兰61岁,老家在青岛农村,乡音很浓,说得快了,记者就有些听不清楚。

  他们的儿子今年39岁,是浙江大学研究生,2000年毕业后留在杭州工作。因为膝下就一个儿子,二老自然十分疼爱。儿子工作很忙,一年到头只有春节才回趟家。一般是大年三十到家,大年初四就匆匆回杭州。每次儿子回来,他们总是把家里打扫得很干净,准备好丰盛的饭菜。临别时,他们总要送出村口,心里有千万个舍不得。

  “平时,我们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很是挂念,但年轻人总要以事业为重。”徐秀兰说,老伴身体不太好,有气管炎,生病时也很需要人照顾。

  后来,儿子在永康苑买了房子,就叫父母搬过来住,他们自然很爽快地答应了。

  从农村到城市,从北方到南方,生活环境和方式天差地别。刚到杭州时,他们遇到不少麻烦。最大的问题是语言交流,听不懂杭州话,平时和邻居交流不畅,到社区开会还得找“翻译”。还有气候,夏天北方老家最高不过33℃,而杭州动不动就33℃以上;冬天老家有火炉取暖,而杭州冻得刺骨。这些,都让他们不自觉地怀念起原先的生活。

  刘元杨的日常生活并不丰富,除了看看报纸,就是找社区里的三四个老乡聊聊天,每个月都会去楼道党支部过组织生活。天热时,他还会和社区党员志愿者一起,到大街上摆免费茶水供应摊。

  相比之下,徐秀兰的生活圈子要大一些。去年,她学会打腰鼓,后来还加入腰鼓协会,到萧山、余杭参加活动,此外还参加社区舞蹈队,每晚跳排舞。

  “虽然还有些不习惯,不过能够在儿子身边,我们就心满意足了。”刘元杨笑着说,儿子儿媳每个周末都会带着小孙女来看他们,“一家人吃饭,其乐融融”。

  在中江都市花园,记者见到张世蒙和胡忠兰夫妇。张世蒙今年75岁,精神不错,说话响亮:“说到‘漂’,我这辈子已‘漂’过很多地方,适应性特别强。”

  张世蒙老家在苍南,1961年到兰州工作,从事化工行业。在那里,他结识了来自重庆的胡忠兰。1975年,两人调到湖北工作。1996年,在湖北买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房子,虽不富裕,但日子过得惬意。

  2001年,女儿在瑞安工作,忙得没时间照顾小外孙女。于是,已退休的他们便从湖北“漂”到瑞安照顾外孙女:早上送上学,中午接回来吃饭,下午放学再接回来,很忙碌。

  2005年,女儿进入杭州一家设计院工作,他们自然也跟到杭州。女儿经常加班到凌晨,十分辛苦。

  “趁现在还‘做得动’,多帮女儿烧烧饭,料理家务,管管外孙女,让她能安心工作。”张世蒙说,他很喜欢杭州这座城市,很有人文气息,人与人之间很友善,问路总能得到详细的答复。

  当然,也有不如意的地方。“大城市看病很贵,我们的医保都在湖北,报销比例低。如果生场病,钱‘哗’一下就没了,这样会增加孩子们的负担。”张世蒙说,他做了一次手术花费约7000元,回去才报销1600元。他的心脏不太好,每月要自掏三四百元医药费。

  在湖北,门球很流行。张世蒙原先的单位就有门球队,大家经常一起切磋,他和老伴都是门球好手。但到了杭州,没什么地方打门球。有时手痒了,他就拿根门球杆和一只网球,在客厅里练习。

  “希望杭州能成为我们固定的家,不要再‘漂’了。”老人乐呵呵地说。

  针对“老年漂”现象,有调查机构中心曾对3161人进行网络调查。结果显示,98%的人表示身边存在“老年漂”现象。

  至于“漂”的原因,83.2%的人表示是“帮子女带小孩”,61%是“照顾子女生活”,43.2%是“想念子女”。其他还包括,30.1%是“让老人享受更好的生活条件”、25.3%是“方便照顾父母”。

  对此,有专家表示,中国人普遍有非常强的“家”情结。在父母眼中,子女年龄再大、事业再成功,也永远是自己的孩子,需要呵护和支持。

  漂族老人会遇到哪些问题?调查显示,71.5%的人表示是“社交圈子窄,会孤独寂寞”;61.6%是“医保、社保问题”;59.2%是“与子女生活习惯不同,容易产生矛盾”,56.9%是“来到陌生的城市,会无所适从”;49.7%是“子女条件有限,老人被动分居”;38.4%是“语言不通”。

  之前,还有专业人士到社区调研,结果发现很多“老年漂”都是围着子女转。年轻人工作忙,很难有时间带父母出去转转,父母不熟悉环境,也很少自己出去玩。子女上班后,就只能孤零零在家等着他们回来。

  专家表示,“老年漂”使老人丧失很多东西,如熟悉的环境、爱好等。一些从农村来到城市的老人,由于不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还容易产生各种消极情绪。这些,都需要子女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关爱。至于老人自身,则应以更开放的心态与外界多接触。此外,社会各界,尤其是社区应给予外来老人适当关照,多搞一些文化活动,让“老年漂”走出家门、融入社区生活。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视野 00020 “老年漂”,谁来解心结 2011-05-26 浙江日报2011-05-2600009;浙江日报2011-05-2600010;浙江日报2011-05-2600011;浙江日报2011-05-2600013;浙江日报2011-05-2600014;1992529 2 2011年05月2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