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天下

打开尘封记忆 创造美好明天

——探访汶川地震羌族灾民安置点邛崃南宝山

  据新华社四川邛崃5月3日电

  新华社记者 何宗渝 张媛 周相吉

  

  “党的关怀,永志不忘”“相信我们,富饶的直台就在明天”——汶川地震3周年前夕,记者走进四川邛崃南宝山的油榨乡直台新村,青山映衬下,村口和村中心广场两条鲜红的横幅格外抢眼,广场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在村口,一座5.12米高的羌族祭祀塔静静伫立,塔身上“勿忘此恩”四个大字牵连着村民们的过往与未来。

  “祭祀塔是地震两周年前夕村民自己设计、义务投工修建的,目的就是为了怀念汶川大地震中逝去的同胞,铭记那些在抗震救灾和异地安置中帮助过我们的人。”村支书陈学平说。

  回想起2008年5月12日地震发生的那一刻,陈学平记忆犹新。“当时大多数人都在地里劳作,顿时间,山崩了,地裂了,道路房屋全没了。”

  由于地震后汶川龙溪乡直台村已经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直台村全村男女老少辗转在汶川龙溪乡自建板房安置点和邛崃鲁川过渡安置点生活了一年多,2009年9月24日整村搬迁到南宝山。

  “地震前全村有439人,地震中有2人遇难、4位‘五保户’留在当地,到了这里还有85户、433人。后来我们又分拆为117户,每家每户都住上了小洋楼,房前屋后都有菜园和绿地,每人还分到了2亩茶园、1亩林地和半亩农地。”陈学平说。

  村民罗云伍告诉记者,汶川的老家山高路远,海拔超过3000米,村民都靠种萝卜和马铃薯为生,一年下来人均收入还不到2000元。“在这里我们免费住上了这么漂亮的房子,分到了肥沃的土地,也就安心在这里扎根了。”

  像罗云伍这样从汶川、青川地震重灾区搬迁到南宝山的羌族群众一共有1202人,被分别安置在南宝山农场3个片区,并成立了新的行政村。当地政府还补助每位村民每天一斤大米、二两菜子油和每月60元的低保金,并引进了优质茶树、猕猴桃、紫色马铃薯等农作物,帮扶受灾群众尽快过上稳定的生活。去年各片区茶叶收入已超过80万元,其他各种特色种植收入超过200万元。


浙江日报 天下 00005 打开尘封记忆 创造美好明天 2011-05-04 nw.D1000FFN_20110504_10-00005 2 2011年05月0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