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依托生态优势

常山农民打造农业公园

  本报常山5月3日电

  记者 毛广绘 报道组 汪峻 胡江平

  

  这个春天,常山农民的春耕备耕与往年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不再只是耕种,而是参与建设农业主题公园。

  从县城往西,驱车4.5公里,来到一片低丘缓坡地带,记者看到,菇农叶新春正大兴土木,1万平方米的菇房已完成土建,会议休闲中心、食用菌展示厅也正在建。他的外甥则跑到广东等地学习各种食用菌烹饪技术。叶新春正致力打造以食用菌为主题的休闲食府。

  叶新春的休闲食府是常山县食用菌文化园的内容之一。在这个755亩的文化园里,规划有工厂化生产示范区、食用菌精深加工区、菌文化创意休闲区和山野觅菌体验区,建成后将是一个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一体化的食用菌科技文化博览园。位于园内东北部的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已建成食用菌研发中心大楼和27500平方米的厂房,路、水、电等基础设施也基本建设完毕。

  加快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这是常山县的“十二五”发展战略。从县城往西北方向,沿江而上,到与开化县交界的何家乡,这一带没有工业企业,生态很好,常山县从这里破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建设两区三园,发展创意农业,提升现代农业水平。如今,这里已规划了胡柚、山茶油、食用菌三大主题公园和粮食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两区三园规划面积14.7万亩,涉及近10万农民。

  在太公山胡柚基地,县农业局副局长杨兴良手捧《中国常山胡柚文化博览园总体规划》,告诉记者,博览园总体面积4792亩,已培育了胡柚、精品西瓜、绿化草坪等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绿色农产品。一旁的胡柚种植大户姜伟祥也已进入了新的角色,他指着漫山遍野的胡柚说,可以建个观鹭台,清明前后,胡柚花开,白鹭飞临,“那景色,真美!”

  公园尚在建,农民已得益。何家乡黄岗村农民张国良办了个“御景苑”农家乐,半年就赚了80万元。村民郑水土,为农家乐提供表演用的打谷机、风车等传统农具,并向游客出售农家传统用的草鞋、蓑衣等纪念品,一年也能赚五六万元。2010年,主题公园内80多户农家乐直接经营收入60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增长超过13%。 

  常山农民也开始了角色的转变,他们出租自己的土地,又在“公园”打工赚钱,一手拿租金,一手拿薪金。同弓乡17户农民组成了常山科星葡萄专业合作社,种植了以提子为主的23个产品,用于采摘游,负责人姜翔鹤说,他们的基地上,每天有六七十农民在劳作,男工一天60元,女工一天50元。

  同弓山村民徐立鸿说:“我们同时也是演员。”原本就喜欢唱唱跳跳的他,在县乡文化部门的帮助下,整理出摘油茶的山歌《采茶谣》,编排了榨油舞等,一家五口人齐上阵,有时还请邻居来客串。现在,出门表演已成了徐立鸿一家的重要收入来源。“我的‘出场费’可不低哩。”徐立鸿说,他打算组织更多的村民成立专业的表演队。此外,村民们还把胡柚、白鹭等编成各种歌舞,组织白鹭文化节,为来乡里观光休闲的游客表演。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常山农民打造农业公园 2011-05-04 nw.D1000FFN_20110504_14-00004 2 2011年05月0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