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潘补补:巧手“补”历史

  见习记者 徐齐 

  通讯员 黄之宏 孙丽 

  

  她叫潘补补。有意思的是,她的名字恰是职业的写照,她是温州图书馆唯一的古籍修复师。27年来,温州市图书馆古籍部4度搬迁,而潘补补依然守候在故纸堆旁,修补那些被虫蛀、鼠咬、水湿、风化等而变得脆弱不堪的古籍。

  这两天,潘补补在修补乾隆刻本的《周礼总义》。这套书共存13册,属善本书籍。

  拼一字要半小时

  记者来到潘补补的办公室。她面墙而坐,低头不语,只给人一个寂寞的侧影。

  书页黄旧的一本《二十二子》在桌子上一抖,满桌子顿时尽是残败书末。潘补补说,修补古籍的工作其实不难,关键是要“心细、坐得住”。

  一本书从书库里提取后,补补先要拍照存档记录下种种病害,然后经过拆页、编号、补洞、喷平、倒页、捶平、压实、修剪等10多道工序后,再重新装订成册。

  古籍易得3种病害:风伤,书页发脆易碎;霉伤,霉烂胶粘;还有就是被虫子啃噬的虫伤。其中,虫伤是最常见的一种。

  用毛笔在书页破损的小洞边缘刷一层浆糊,将毛太纸往上一按,然后轻轻一撕——潘补补对这种小洞的修补早就十分熟练。潘补补说,字体“缺胳膊短腿”是经常的事,她就得用毛笔和小镊子一笔一划的将破损处像贴拼图一样拼回去,有时一个字就要拼半个多小时。

  一家三代干一行

  潘补补说,从爷爷算起,潘家三代都在图书馆工作。补补的爷爷潘国存在解放前就任温州图书馆的古籍保管员。到了补补这代,更是馆里人人皆晓的“补一家”:大姐“大补”、二姐“小补”是学校老师,三姐“又补”在印刷厂工作,小哥“猛补”是温州图书馆的古籍研究员……

  1982年,中文系毕业的潘猛补被温州图书馆派去杭州学习古籍修复,学成归来的潘猛补成了馆里修补组的老师,妹妹补补成了徒弟。

  当时的温州图书馆古籍书库在仓河巷一楼最潮湿的那间房。旧屋、旧桌、旧书,冷板凳难坐,渐渐地就有人不再坚守,最后只剩补补一人坚持着,这一补,就是27载。

  目前,温州图书馆有古籍16万册,相当部分破损严重,急需修补的孤本、善本有2万多册。27年来,潘补补共修复了1000多册有破损的古籍。以此推算,她要不停工作200年,才能将图书馆里的万册破损古籍修复完毕。

  据了解,古籍修复师在全国都是稀缺人才,我省各地图书馆都急需这类人才。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潘补补:巧手“补”历史 2011-05-04 nw.D1000FFN_20110504_16-00015 2 2011年05月0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