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人文世界·梦工场

发现地下党

——对话作家龙一

  本报记者 陈扬渲

  

  龙一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一个谍战作家,但是没人能漠视热播剧《潜伏》所制造的强烈社会反响,以及它对于谍战题材的里程碑意义,这部极具影响力的作品正是根据龙一的小说改编。

  3月3日,另一部改编自龙一小说的电视剧《借枪》在浙江卫视开播,这部被外界称为《潜伏》姐妹篇的作品未播先热,事先看过该剧的业内人士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认为又一次开辟了谍战剧新的表现空间。

  为何他对谍战题材如此着迷?是什么让他做到不断创新?本报记者对话天津作家龙一。

  电视剧质量超预期

  记者:《借枪》是什么时候创作的?

  龙一:2006年7月《潜伏》发表,我在6月已经开始写《借枪》,差不多在年底写完。

  记者:听说《借枪》很另类?

  龙一:《借枪》的主人公熊阔海和余则成完全不同,他是一个生活窘迫的小人物,甚至还有点窝囊,但是在艰难的环境中始终坚持信仰,这是我从来没有写过的情报人员,也是文艺作品中从来没有表现过的人物。

  记者:你有没有参与电视剧的创作?

  龙一:我不懂影视,小说可以自己说了算,进入影视领域后就变成了原材料,小说家的工作已经完成,下一步是导演、编剧和演员们的事。电视剧的工作量极大,小说家在这里面只占了很小一部分,我过去说《潜伏》的成功小说只占了1%,《借枪》也是一样。

  记者:把作品交给别人,自己完全不过问,会放心吗?

  龙一:《借枪》的故事发生在天津,编剧林黎胜来天津时,我们见过一面,我领他到文史资料店买了50多斤的书,后来他的剧本充满了天津气息,最难得的是,台词里也全是天津味,主要人物都经过了改造,可见他是下了功夫。不只是编剧一个人这么认真对待,每个人都很认真努力。我去剧组探过班,大家拍完戏回来后话题永远是这部戏,导演姜伟从策划直到剪辑每一步都亲身参与,他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自律、自觉、自省,不断追求创新。

  记者:作为小说作者,你看完电视剧有什么感受?

  龙一:非常惊喜,远远超过自己的预期。张嘉译扮演的熊阔海是一个千面人,要时刻伪装自己,这对演员的考验几乎是致命的,但他表现得非常好,前20年积累的表演经验在这部戏里大爆发。还有罗海琼,我没想到她会这么放开去演,剧中她和多数角色都有对手戏,大尺度的表演容易失真,她处理得极为精确。

  沉默是不负责任的

  记者:我很好奇,《借枪》到底想表达什么?

  龙一:这部戏的主题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前半部告诉大家什么是人民英雄,后半部讲他们为什么会永垂不朽。

  记者:但把熊阔海描写得那么落魄,难道不担心观众质疑?

  龙一:中共地下党有几十万人,最艰难时人数也在十万以上。当时月收入7元以下属于社会底层,7元到15元为中下层,15元到30元为中等收入群体,地下党95%是中下层,生活好的不到1%,这些都是被历史遗忘的内容。

  记者:你专门作过研究?

  龙一:我学中文出身,后来研究历史。像你们杭州、宁波,过去都有大量中下层的地下党,当时党中央在上海,所以1921年到1931年间,相当一批地下党是浙江籍的。可以说,浙江人为党的地下工作做出过巨大贡献。

  记者:做地下党有什么要求?

  龙一:三个要求,社会化、职业化、公开化。把自己变成一个社会人,有自己的职业,上到官员,下到人力车夫、苦力和乞丐,在养活自己的同时从事地下工作。因此这批人非常可敬,不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用艺术作品再现出来是不负责任的,我只是希望更接近真实的历史,还原当时的人物和生活状况,小说中的人物当然是虚构的,但他们是典型人物,代表了一大批当年的地下党。

  记者:你的下一部作品还会是谍战题材吗?

  龙一:其实我写过各种各样的小说,作家写什么、怎么写完全以自己的准备和兴奋点为转移。我写了12年,有点累了,所以从2009年开始一直在休息,但今年肯定要工作了,只是选题还没有定,我喜欢写自己以前没写过的人物。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梦工场 00020 发现地下党 2011-03-04 nw.D1000FFN_20110304_3-00020 2 2011年03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