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图书馆不拒乞丐——
冬天里的一把火
记者 汪成明
“杭州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因此也有了乞丐和拾荒者进门阅览。图书馆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有读者无法接受,于是找到褚树青馆长,说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图书馆,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褚树青回答: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
新春来临之际,网友“贺兰泰”在微博上转载了这个故事。短短一两天时间,微博被转发1万余次,4000多位网友跟帖评论,杭州图书馆被网友们称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使冰天雪地的西子湖畔,涌起了一股浓浓的暖流。
多少读者是乞丐
记者是杭图的老读者,过去一年多,几乎每个月都会抽空陪女儿去一趟图书馆。一直来,都很少看到衣衫褴褛者入内,甚至连农民工也难得一见。“零门槛”的图书馆对乞丐到底有多大吸引力?1月22日,记者再次来到杭图。
在图书馆大门入口处值勤的保安丁松说,上岗前培训,就要求他们不得拒绝任何读者进入图书馆看书。两年多来,他们从来不过问入馆者的身份,也很少看到衣着破烂的读者,至于其中有没有乞丐,更是无从知道。
在另一侧门岗值勤的保安刘书伟表示,以前在附近工地上干活的农民工,在休息时间来看书的不少,因为他们的衣服经常沾着泥浆,猜得出身份。至于乞丐,确实没有看到过。记者向图书馆负责借书的多名工作人员打听,也得到同样的答复:没有见过特征明显的乞丐入门看书。
“您愿不愿意与乞丐一起在图书馆看书?”
杭州紫阳小学五年级学生小李脱口而出:“欢迎他们来一起看书。”她的父亲则认为,这不现实,生计难题是乞丐面对的第一难题,他们如果有时间坐进图书馆看书,那就可能不是乞丐了,“毕竟精神食粮,是无法填饱肚皮的”。
在宽敞温暖的阅览室,记者还随机采访20多名读者,结果没有一人反对与乞丐一起看书。工程师罗晟坦言,由于工作原因,两年多来,他来杭图看书不下100次,从没有看到过蓬头垢面的乞丐。他不反对乞丐来看书,如果乞丐身上有异味,顶多选择换个地方看书。
放寒假到图书馆学习的大三学生江晨颖,对杭图“零门槛”的做法表示赞同。她说,不管哪个国家都有乞丐、拾荒者,但没有哪个国家的哪条法律规定乞丐、拾荒者不能进图书馆看书。“大学校园里,既有开宝马车、玩时尚手机的富家子弟,也有依靠救助艰难求学的贫穷学子,大家一起在教室里上课、一起在图书馆里苦读。我觉得,在知识面前,不论其出身,人人平等,不分高低贵贱。”
旧闻新炒很温暖
“那条微博所说的,其实是两年前的一则旧闻。”
杭州图书馆办公室副主任刘丽东向记者解说其中的原委:不久前,杭州图书馆迎来新馆开馆两周年,长期关注杭图发展的一位上海媒体记者写了一篇报道,报道中引用馆长褚树青在两年前开馆时,针对图书馆坚持“零门槛”所说的一段话。
刘丽东说,一位台湾网友看到这篇报道后,就摘录发到微博上。“没想到的是,馆长在两年前说的这句话,现在居然因微博受到网友的热捧。”
不到一周时间,包括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在内的数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杭图。“不拒绝任何人进内阅读,这原本是公共图书馆的基本服务理念,绝不仅仅是杭图所独有的服务。现在这么受关注,使我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刘丽东说,馆长还特地通过媒体澄清,他当时对那个投诉者说的原话是:“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换个区域。”
不过,网友们认为,虽然原话更符合馆长身份,没有微博上的那句话给力,但依然让人感到很温暖。因为这个规定,既尊重乞丐的权利,同样也给了其他阅读者的自由选择权。
事实上,网上一片沸腾,杭图内平静依然。
2008年底正式开张的杭图新馆,早在建馆之初,杭州市委、市政府就给杭图定性为:平民图书馆、市民大书房。在杭图,阅览图书不需要办理任何手续,不需要任何费用,也不需要押金。即使是借阅图书,也仅需出示一张市民卡或身份证,就能办理。所以,当这条两年前的旧闻被挖掘出来,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时,杭图工作人员的第一反映,不是惊喜,而是诧异。
社会进步需共享
不少网友在转发杭图那条微博时,都会特意提到“@褚树青”。事实上,作为一夜之间红遍网络的杭图“当家人”,褚树青本人并没有开通微博账号。
“无论是儒者,还是丐者,只要走进图书馆,都是读者。”褚树青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是由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性所决定的,不管是生活富足的市民,还是衣食无着的乞丐,他们的人格是平等的,享受到的公共服务也应该没有差别,都可以自由走进图书馆大门来寻求知识。现在,公共图书馆“零门槛”开放这样再正常不过的事,突然引发网友的普遍关注,反而很值得反思。
社会和谐,贵在共建共享。一些专家认为,杭图做法受网友热捧,除了网络的强大民意外,更凸显现代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度在提升,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
央视名嘴白岩松说,岁末年初,公众看到的多是农民工兄弟彻夜排队,仍买不到一张回家的车票,他们有的走回家,有的骑摩托车回家,这种无奈与辛酸,让人有说不出的难受。就在这个时候,乞丐能进温暖图书馆看书的微博,点燃了公众对困难群体的关注和同情。人们以微博这种独特的方式支持杭图,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全社会应该多关注困难群体的生存状态,希望有关部门能向有需要的困难群体,积极伸出援助之手。
公共图书馆到底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是让有学识的人更有学识,还是让那些生活困难的人找到更多希望?褚树青觉得,对于前者来说,他们并不缺乏看书的场所,反而是后者,他们对于知识的需求,只能在公共图书馆等免费场所才可能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那些能鼓足勇气走进图书馆大门的乞丐,说明他们还没有向命运屈服,他们期待通过学习知识改变命运的想法,特别值得尊重。
或许,我们无法统计,也无法知道,究竟有多少乞丐、拾荒者进入过杭图大门,但在这个冬天里,我们至少拥有这样一则很温暖的信息:他们并没有被社会遗忘……
不寻常的温暖
每逢岁末年初,总有些寻常事、寻常的人,却让人感受不寻常的温暖。
深圳万元重奖两名见义勇为的高中生,只因他们在众人都不敢上前搀扶的情况下,毅然扶起跌倒后满脸是血的老奶奶,并将她送进医院包扎,垫付医药费。而就在不久前,老干部肖雨生在深圳福田区益田村小区内跌倒,无人过问,不幸离世。
举手之劳就能救人危难之中,这种再正常不过的传统美德,为什么变得如此不平常?“史上最温暖图书馆”同样耐人寻味。
如今,我们的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健全,对困难群众的关爱还大多停留在救急阶段,但是,这些并不等于公众对困难群体的同情与帮助,就消失了。面对“史上最温暖图书馆”,我们不应该一看了之,而是应该深思,从中得到启发,并以时不我待的态度,积极完善对困难群体的帮扶机制和救助体系,让更多流浪者不再流浪,让更多的乞丐告别苦难。
杭图“风不能进,雨不能进,乞丐可以进”,正如很多网友所说,理应成为一件寻常事。事实上,也只有当我们的社会时时处处都闪现公平的光芒,所有人才会感受真正的温暖,才会和谐。
浙江工商大学教授易开刚:网络所蕴藏的力量是无穷的,而随着网络普及所带来的民主意识和人文关怀,也在与时俱进。从去年初宁波街头以混搭风迷倒众生的“乞丐犀利哥”,到去年底的“春天里的故事”,再到如今的“史上最温暖图书馆”,其实都是全社会对困难群体生存状态的一种关爱、一种支持、一种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