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池活鱼, 再引飞龙
专家: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傅允生教授
本报记者 夏芬娟
浙江为什么要大规模推进大项目的建设?浙江原有的特色,现在面临怎样的挑战?浙江企业又该如何顺势而为、实现自我的跨越?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采访了浙江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教授傅允生。
记者:当前,浙江为什么必须大规模地引进大项目?
傅允生:首先,大项目有着它与生俱来的优势,不仅具有规模效应,而且掌握着先进的技术。其次是经济规律。无论是国际上大企业的成长过程,还是国有企业的发展过程,都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发展历程。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企业如此,经济发展也如此。
对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经济而言,发展大项目是水到渠成的事。一方面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到了“做大”的阶段。经济自身也到了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要效益的阶段。身处这个中国经济大转型的时代,浙江经济要保持走在前列的竞争地位,投资大项目自然非常迫切。
记者:对中小企业密集的浙江而言,发展大项目具有怎样的意义?
傅允生:浙江的民营经济也是从小到大、不断累积、不断发展的过程。浙江的民营经济中,80%以上是中小企业,这一特色也曾经被赞誉为“船小好掉头”。但是劣势也非常明显: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
历经30多年的风风雨雨,今天的浙江民营经济已经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了,全省人均GDP也已经超过6000美元。这一背景下,浙江民营企业也需要通过自身的扩张,或通过产业的整合做大做强了。但是,产业布局过于分散、缺乏大型龙头带动,正成为制约浙江经济的最大瓶颈。
“满池活鱼、缺少飞龙”的浙江,尤其需要推进大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发展后劲。通过一批大项目造就一批能够参与全国、全球竞争的大型龙头企业。这一点,无论是天津滨海等省外经验,还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都一次次反复验证过。
记者:建设大项目,浙江产业优势在哪里?
傅允生:对浙江来说,加快大项目建设也不是盲目扩张,还是要结合自身的优势,这一点很重要。在大项目的投资中,也有钢铁、汽车、化工等多个产业领域,但在我看来,钢铁、化工等传统重化工业的投资,浙江尤其需要谨慎为之。因为这些都是高能耗产业,而浙江无论是能源,还是土地,都不具备优势。
审时度势,浙江建设大项目应该集中在两大领域:或者是选择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或者是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制造业。
一般大项目的投资周期特别长,所以特别需要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大型临港工业、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与此同时,像绍兴的轻纺等传统优势产业,也可以借助大项目,通过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实现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