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闻臭师,很吃香

  见习记者 陆遥 记者 陈培华 

  

  久居嘉兴的市民不难发现,这几年能望见蓝天的天数越来越多,乡村小河里又重现鱼虾嬉戏的场景,公园里呼吸着新鲜空气晨练的人也多了起来。

  但他们或许不知道,这些细微变化都与一个新兴的环保职业——“闻臭师”息息相关。

  在嘉兴市环境监测站就有26名“闻臭师”,包括18名恶臭嗅辨员和8名恶臭判定师。他们不能抽烟喝酒,更不能擦香水,凭借鼻子判定臭气排放是否超标,给出的嗅辨结果是环境行政处罚的依据。

  近日,记者走进这群“闻臭师”,体验了一回“靠鼻子吃饭”的艰辛。

  采气一次8小时

  “你有没有擦香水?擦了的话就不能跟我们一起出任务的哦。”还没等记者发问,初次见面的恶臭判定师过树清站在5米开外的地方吸了吸鼻子,反问起记者来。

  过树清是嘉兴市环境监测站的一名外作业员,持有恶臭判定师资格证已经有1年多了,“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采气。”

  “有家化工企业要竣工检验,我们去采集气体样品。”据介绍,为保证结果真实准确,每次采样都需要2名以上采样员。过树清的任务是在厂界找到臭味最浓的区域进行采样。“采样时要考虑风向,针对连续性污染源,运用上风向1次,下风向3次的标准。”过树清现场就教起记者,“如果是间歇性的污染源,一般比较多的是在下风向采样。”选定位置之后,过树清拿出一个容量为3升的采样瓶,打开阀门让气体进入,短短几分钟就采好了一瓶样气。

  然而,采样过程远不止这么简单。“一个完整的采样过程,是要在企业的生产周期内采样4次,每隔2个小时采样一次,采足4瓶。”针对这次任务,每家厂要采4个点,每个点需采4遍,过树清耗费8个小时,收集到了32瓶环境空气。

  10个鼻子一起闻

  目前,我国的实验室恶臭分析引进了日本的三点比较式闻臭法。按照规定,每次实验需要4个恶臭判定师,6个恶臭嗅辨员,10个鼻子共同合作。

  11月1日下午,嗅辨员胡文凌带记者走进位于嘉兴市环境监测站四楼的恶臭实验室。

  一位负责配气的判定师先将一定量的空气充入6个嗅袋,再用针筒将样本瓶里的气体抽出来,注射到嗅袋里。“采集来的气体,要先经过稀释,减轻对嗅辨员的身体危害。”判定师解释说。6个嗅袋分为两组,每组3个,分别以1、2、3号标记,其中1个袋子里是有臭气的,另外2个袋子装的是纯净空气。

  气体稀释好了,恶臭判定师拿着6个嗅袋走进了隔壁的实验室,记者跟去一看:一间10平米开外的房间,6个恶臭嗅辨员也分为2组,每组3个,分别坐在左右两边的实验桌前。

  “闻臭”阶段开始:胡文凌拔出1号嗅袋的塞子,凑近闻了闻,迅速地盖上塞子,将袋子传给了下一位嗅辨员,再继续打开2号嗅袋闻气……每个嗅辨员要依次闻过3个嗅袋,以嗅觉选出几号嗅袋里有臭气,在表格上打一个勾。闻不出来的时候,就记录为“不明”。

  记者在一旁看得跃跃欲试,随即抓起1号嗅袋闻了一下,好像感觉不到什么特殊气味。“你要压一压袋子,让气体跑出来。”胡文凌看出了记者的疑问,在旁边当起了老师。“不用凑在瓶口闻,因为有时候样本气体可能对人体有害。就像在学校里做化学实验一样,用手扇一扇来闻。”在胡文凌的指导下,记者准确地闻出了3号嗅袋是注入臭气的。

  “这是稀释了10倍的气体,因为大家的准确率太高。所以还要继续稀释。”过树清对着隔壁实验室说,“稀释到100倍!”这一次,记者对着3个嗅袋闻到气体都跑光了,还是没有分出个究竟。

  十几轮闻臭下来,判定师不断地配置气体,在两间实验室之间来回分发嗅袋;嗅辨员重复地开盖、闻气、记录。尽管中间可以时不时休息几分钟,缓解一下嗅觉疲劳,记者还是感到了枯燥和疲惫。

  一个多小时过去,胡文凌和她的5个同事每个人闻了36个袋子,只得到了两个数据。“今天需要闻这么多样品,恐怕又要加班了。”

  鼻子也要“年审”

  为什么不用专业仪器来辨别恶臭呢?

  “仪器只能检测到单一气体,对于混合的气味就无能为力了。”胡文凌解释说:对于气味是否属于国家规定的恶臭范畴,就得靠她们这些“闻臭师”的鼻子来判定。

  2008年5月下旬,国家环境保护恶臭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对嘉兴市环境监测站进行了“闻臭师”的培训。在考试中,胡文凌准确分辨出花香、汗臭、甜锅巴气味、成熟水果香和粪臭这5种气体,拿到了嗅辨员上岗证。

  因为嗅觉会随着年龄退化,“闻臭师”的录取对象为18至45周岁之间,没有鼻炎,生活方式健康的人。“做我们这行,除了不能吸烟、不能喝酒之外,女孩也不能用香水。特别是在有闻臭实验的当天,连有香味的护肤品、洗发水都要被禁止。”

  除此之外,闻臭实验当天还不能吃刺激性食物,要保证充足的休息,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一旦感冒,立即会被“换岗”。要做这一行,牺牲的可不少。29岁的胡文凌平日里素面朝天,被这个职业“剥夺”了扮靓的权利。“闻臭师”的鼻子和车子一样,每3年还有一次“年审”。如果嗅觉退化,“年审”不通过,就得“下岗”了。

  “闻臭师”们每年都要去户外采样上千次,刚开始时经常引来市民围观。几年下来,不少市民对“闻臭师”的职业也有所了解,对有这样一支专业的“闻臭师”队伍替他们把关环境很放心。如今,市民一闻到恶臭,许多人会直接打电话到环境监测站指明要“闻臭师”出马,借专业的“鼻子”判断臭味是否有危害。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闻臭师,很吃香 2010-11-09 nw.D1000FFN_20101109_4-00003 2 2010年11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