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谁持彩练当空舞

——写在沪杭高铁通车之际(上)

  本报记者 张帆 颜伟杰

  实习生 邓平超 

  

  20个月,一个婴儿从发出第一声啼哭到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时间,能干成什么?

  沪杭高铁建设者的答案是,能完成一项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工程。

  这个投资300亿元的大工程,从2009年2月26日开建,到2010年10月26日开通,历时20个月。时速350公里——这个代表世界高铁日常最高营运时速的数字,是沪杭高铁的亮点,它把沪杭间的行车时间从78分钟缩短为45分钟。

  如风飞驰的沪杭高铁列车,不仅代表着中国铁路和经济迅速发展的步伐,为我们描绘出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蓝图,更为中国高铁建设提供了新样本,引领世界高铁建设的新潮流。

  省铁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健尔说,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铁路建设史上,沪杭高铁创造了“三最”——建设工期最短、征迁速度最快、技术含量最高。

  超前决策规划,为最短建设工期创造先机 

  本世纪初,高等级公路网初具规模后,如何提升浙江的综合交通体系,使之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决策者将思考的方向瞄准了“短板”——铁路。

  当然,浙江不只是简单地把“短板”接长,而是要超前建设以高铁为代表的更节能、节地,更高效、环保的现代化铁路体系,把浙江在铁路上的后发优势转化为创新超越的动力。

  此时,铁道部在频繁推进既有铁路大提速后,正将目光瞄准高铁,开始大规模引进、吸收、创新、开发高铁技术,谋划中国高铁发展。

  相同的目标和追求,让省部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配合越来越默契。

  从2004年开始,浙江省委、省政府率先在全国与铁道部签署了加快铁路建设的一揽子战略协作协议,这一模式后来在全国得到推广。在部省的密切联动下,中国铁路现代化的浙江蓝图率先挥就,沪杭、杭甬、杭宁、杭长等高铁客运专线在那时就跃然纸上。沪杭高铁的设计负责人、铁四院高工徐绪宝说,那时虽然项目还没有立项批复,但前期的设计、技术方案的准备已经开始。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袭来。在国家扩大基础设施投入、拉动内需的宏观背景下,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指出,铁路建设是本届政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主战场、主领域,确定了“浙江要在全国率先实现铁路现代化”的目标。刚刚绘就的蓝图,由此获得了付诸实施的大好机遇。

  正因为项目前期准备充分,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时,2008年11月3日沪杭高铁公司筹备组成立后,旋即以最快的速度开局。11天完成了项目建议书批复、82天获得土地和环境影响评价批复、115天获得项目可研批复、118天召开建设动员大会,成为国家4万亿扩大投资拉动内需项目中,获得国家批准实施的首批项目之一。

  沪杭高铁这样的大项目,常规工期在4年左右,这么多工作要浓缩在20个月内完成(除掉最后的调试检测,真正的施工时间仅18个月),项目间必须协调配合,齐头并进。施工高峰时,工地有4万多建设者昼夜奋战。

  科学合理地配置布局生产建设资源,大大提升了施工进度。沪杭高铁90%采用高架桥梁,桥梁板的预制直接影响工期。按常规只需配备4个制梁场、2个制板场,沪杭公司则按工期要求,在工地沿线建设了11个制梁场、4个制板场,充分满足施工需要。在横潦泾特大桥施工中,中建二局不但请来国内知名的桥梁专家会商,创新设计施工方案,引进新型施工工艺,还花上亿元添置施工设备,把原来按部就班的流水作业改为同步作业。单这一项就节约了50天工期。

  有了速度保证,更重要的是科学施工、精心操作、确保质量。“零缺陷”,是沪杭高铁的要求,建设者发出了“不留遗憾、不当罪人、建不朽工程”的誓言。

  在这20个月里,沪杭公司组织参建单位前瞻性地开展了30多项技术攻关,为工程质量“零缺陷”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原材料是质量控制的源头。在沪杭沿线工地,人们把深夜的突击抽查,谐称为“飞鹰(猫头鹰)检查”。沪杭公司的副总经理李杰除了自己带人常常深夜“飞鹰检查”,还联合第三方专业检测机构加大抽检力度。混凝土中的砂石料,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品质。为了保证小小的砂石料品质,除了把不合格材料清除外,沿线工地的材料试验室主任更换了5人,6位放过不合格砂石料的试验监理员被清退。

  沿线上下齐心,最快征迁速度为高铁让路

  “感谢被拆迁群众、企业,舍小家、顾大家,支持沪杭高铁的征迁工作。”两个月就完成沪杭高铁拆迁任务,列全线第一的嘉善县在介绍征迁情况时,县长姚高员首先讲到的是群众。(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沪杭高铁设计用地7534亩,房屋拆迁130万平方米,电力等管线迁改4130处,涉及沿线的方方面面。正是沿线群众、企业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鼎力支持,使沪杭高铁全线在短短三四个月内,基本完成了拆迁、交地工作,让建设大军顺利进场、快速施工。

  是什么让“天下第一难”的征迁,在沪杭高铁沿线变得如此迅捷?合民心、顺民意、充分反映广大百姓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利益是根本。

  沪杭高铁的建设对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产生活无疑是一大利好,自然得到广泛支持。海宁西等多个站点在最初的设计中并没有考虑,正是沿线上下不断的争取,才请来了高铁。

  但在具体的征迁工作中,毕竟涉及众多百姓的切身利益,如何公正、公平、公开地做好征迁尤为关键。

  在嘉善,两个多月完成征迁,但宣传发动、听取意见等准备工作做了半个月。征迁方案几易其稿,最后结合新农村建设、村镇改造,按照百姓的生活习惯和意愿,以村为单位分别建成了7个安置小区。

  具体负责征迁的工作人员,更是殚精竭虑。“白加黑”、“五加二”工作法成了流行办法。沿线线路最长、征迁任务最重的海宁段建设指挥部指挥长章建明说,一则工作任务重,时间紧,更重要是要一家一户上门宣讲政策,协商具体办法。被拆迁群众下班、休息时,我们才能上门开展工作。

  沿线各级党委、政府,更是全力以赴推进。由于征迁进度快于征迁资金的批复,群众同意搬家了,而资金尚未到位。嘉善县高铁指挥部指挥长祝美芳就想尽办法,多渠道筹措了2000万元,替沪杭公司先行垫付给拆迁群众,让百姓高高兴兴搬家。余杭区更是大手笔,地方财政先后拿出了3.5亿元,先行垫付征迁资金,保证征迁工作顺利进行,确保群众尽快住上新房。

  在嘉善江家新村,年近花甲的洪静波正在自家新建的4层安置楼里收拾新居。他是村里第一个搬迁的农户,原来的房子已被气派的嘉善高铁站替代。虽然新居离车站有些路,但老洪已感受到了高铁的福泽,“车站挺照顾我们的,村里几个闲在家里的妇女已被请去当清洁工了,”老洪说,“修高铁是好事,虽然自己为此搬家,造房子也挺劳心、麻烦,但政府规划的安置小区比原先的旧房子好多了,再说自己是老党员,总得带头吧!”

  勇于开拓创新,最高技术含量打造世界水平

  高铁和传统铁路最明显的区别是什么?

  见识过高铁的人会说,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无砟轨道板,替代了原来的碎石道砟。然而在沪杭高铁,这种变化只是表面现象。

  负责设计沪杭高铁的徐绪宝形象地说,单讲沪杭高铁采用的二型轨道板,在板场预制后,还要给它洗“桑拿”——用高温蒸汽养护,提高轨道板的强度。每块轨道板还要根据安装位置的不同,在磨床上精心打磨成型,尺寸误差控制在0.5毫米。到了安装阶段,每块轨道板的位置都按照设计要求,用卫星定位,精确安装,位置的误差小于0.5毫米。

  正是这样严格的要求,保证了高铁运行平稳。这种新型轨道板除了京津城际试用外,国内全线采用的沪杭高铁是第一家。

  有好路还得有好车。作为我国高铁系统组成的高速无砟轨道、高速动车组和先进列控系统,沪杭高铁都抢先装备。

  国内最新型的“和谐号”CRH380A高速动车组的采用,在上海铁路局常务副局长王峰看来是沪杭的亮点之一。正是这型动车组,9月28日在沪杭高铁跑出416.6公里的世界高铁的营运试验纪录,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跑得最快的营运高速轮轨火车。以它出众的能力,满足沪杭营运时速350公里绰绰有余。

  这么快的运行速度,列车如何控制,安全性如何保证?先进的列车通信、检测、控制系统十分关键。

  笔者在试乘沪杭高铁时,随车轮班的杭州机务段高铁动车司机李海平说,350公里的时速,正常刹车需要6.5公里才能停住。

  而覆盖沪杭全线的GSM-R系统,遍布沪杭的2000多个传感器、探头,保证了沪杭高铁的每一点变动都能同步传输给控制中心和运行的高速动车组,确保了列车的运行安全。

  更多的开拓创新,还出现在沪杭高铁的建设施工中。

  沪杭高铁建设难免要跨越交通通道,为避免建设影响地面交通,横跨沪杭高速公路和杭州石大路的两座160米转体拱桥诞生了,它们先由工人们在通车的公路边两边预制,然后在千斤顶和机械的牵引下转身合拢。这两座大桥,创造了单边转体16800吨重量以及跨度等3个世界第一。

  铁道部副部长卢春房说,沪杭高铁是条彩虹,90%的线路都是凌空飞架的桥梁,沿途河网密布、公路交通发达,跨越铁路、穿越公路等施工难度极大,许多新技术尚无经验可借鉴。沪杭公司坚持走科技创新和专家治理之路,攻关夺隘,采用无砟轨道、列车控制、调度指挥的一系列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先进技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破解了高铁建设的一道道难题。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谁持彩练当空舞 2010-10-25 nw.D1000FFN_20101025_14-00002 2 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