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创富年代·论衡

中国抉择

  黄益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当前中国经济起码在三个方面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经济类似:一是庞大的外部经济失衡;二是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三是相当严重的资产泡沫。那么,如果现在拒绝让人民币升值,到底是避免重犯日本的错误,还是恰恰就在重走日本的老路?我的看法是,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改变现行政策方针,发生后一种情形的可能性很大。

  近十年来,中国央行一直维持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最近这一轮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始于2008年下半年,当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到国内经济,当局开始鼓励银行加速发放贷款,支持经济增长。2009年全年的新增贷款规模,就达到通常年份规模的2倍。

  目前虽然增长已经反弹、通胀也重新抬头,但直到2010年上半年,信贷快速扩张的势头还在继续。究其原因,可能是决策者对经济增长前景仍然存有忧虑,另外消费者价格指数也还相对温和。

  不过,通货膨胀的前景绝对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乐观。比如,2009年前十个月CPI一直呈负增长,但到2010年3月已经上升到2.4%。现在过剩产能已开始减少,如果央行不及时调节流动性状况,今年的CPI很可能最终达到7.5%。

  更重要的是去年二季度以来国内房价大幅飙升。北京和上海的住房租金收益率分别只有2.3%和2.9%,在全世界所有主要城市中是最低的。作为对比,东京的租金收益率为5.5%,莫斯科为3.4%,新加坡3.5%。也许目前北京、上海的房价泡沫尚未达到1989年东京的水平,但已是全世界最严重的了。

  如果想明白了日本的事情,思考中国自己的政策就相对简单。利率政策也好,汇率政策也好,归根到底还是要遵循经济规律来做决策。人为地抵制加息、抵制升值,实际并不利于经济稳定增长。

  利率不敢动,怕增加升值的压力。汇率不敢动,怕影响出口增长。流动性越来越泛滥,最后把资产泡沫吹得越来越大,直到难以为继。说穿了,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有点像鸦片,在短期内可以让经济显得生机勃勃,随之而来的却可能是灾难。日本在“广场协议”前后的经历和美国次债危机,都是实实在在的前车之鉴。

  最近的好消息是中国政府已开始担忧房价泡沫,不过大多数政策还是治标不治本。关键在于,当局似乎不愿意直接从货币政策入手。蒙代尔教授已从理论上证明,解决经济问题最好的手段就是最直接的政策工具。

  中国政府却往往喜欢以微观手段调节宏观问题。流动性不愿收紧、利率不敢上调、货币不想升值,这样一来,房价能否管得住就是个未知数。即使房价被打下去了,其他资产泡沫还会冒出来。

  (本文来源于《新世纪》周刊)


浙江日报 创富年代·论衡 00020 中国抉择 2010-10-12 nw.D1000FFN_20101012_6-00020 2 2010年10月1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