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社会

“三连十”,新人扎堆结婚

专家认为,维持婚姻美满靠的是相互包容、互敬互爱

  10月10日,杭州西湖区婚姻登记处的楼梯过道挤满了前来登记的新人。 记者 吴煌 摄

  本报杭州10日10日讯

  记者 汪成明 通讯员 闫拥洲 

  

  “哇,怎么这么多人排队?”今天早上8时,收废品的安徽人齐百春师傅,骑着三轮车路过杭州下城区行政服务中心时,看着门外排着的绵长队伍,不解地问。得知是新人排队登记结婚后,他嘟哝了一句:“现在人真怪,结婚喜欢成堆来。”

  网络时代的年轻人,办事时兴挑“好日子”。从2008年的“发发发”到去年的“久久久”,杭州结婚人数屡创新高。今天因为“十全十美”,更被网友称为史上“最佳结婚日”。对于这几个日子,一大早就赶去婚姻登记处查看情况的杭州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处处长章勇感触最深,由于年轻人呼声高,杭州所有婚姻登记机关,每次都放弃休息时间,而且结婚人数,一次比一次多。

  抱着鲜花站在队伍中间的朱建菡与未婚妻张婉娟,显得最为扎眼,两人不停地说着悄悄话,幸福写在脸上。“我们拿到了网上预约的第一号,早上7时半出门,结果到了现场才发现自己‘OUT’了,队伍已经排了100多米,听说最早的五六点钟就来排队了。”朱建菡觉得这个日子好,是因为百年一遇。为了预约,他每天早起,候在电脑前,赶在9月10日杭州市民政局预约登记系统开通后,就立即在网上预约登记成功,拿到了幸福的“第一号”。

  填表、验证、拍照、领证,上午10时,终于等到自己领证时,刘少林和妻子傅小林,几乎是一气呵成,拿着大红证书,在颁证台前合影留念后,两人情不自禁地拥抱在一起。昨晚,两人从深圳飞赴杭州,今天一大早就赶来办证,刘少林说,他们这张结婚证的“含金量”可不低,光路费就花掉了近万元,为了赶回去上班,办好证后,他们得马上赶到上海,乘机飞回深圳。杭州直飞深圳的飞机已经客满,两人估计不少座位是被回杭办证的新人预订了。

  刘少林是西安人,大学毕业后,在杭州落户,后被公司派到深圳工作,在那里结识了广州籍的妻子。“为什么舍近求远,到杭州来登记?”面对记者的不解,傅小英笑着说:“杭州是天堂、爱情之都,将来我们的家一定会安在杭州,所以就把结婚地点定在杭州了。”

  头发花白的林阿姨排在队伍里,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您也来凑热闹,办理结婚登记吗?”林阿姨脸一下子红了。“不,我是替儿子来排队领号的,儿子估计下午才从上海回来。”林阿姨说,这个日子是自己给儿子挑的,儿子今年30岁,两人好了快4年了,就是不急着结婚,自己整天像防贼一样地防着两位年轻人,生怕两人一不小心闹出什么“意外”来,这两天通过做工作,终于把两人说通来办证。“关键还是想早点抱孙子。”林阿姨最后说出了实话,也让队伍前后的年轻人开心地笑了。

  与新人一样,媒体记者也在婚姻登记点上扎堆。当一位年轻的女记者,建议刚刚领完证的赵云强与妻子摆一个亲密的POSE时,赵云强一把拉过相恋8年的妻子,热情拥抱,而妻子早已羞红了脸,跑开了,惹得众人大笑不已。  

  近年来,城乡居民扎堆选择“吉日”登记结婚逐年增多。2008年8月8日,杭州市结婚人数为2967对;2009年9月9日,杭州市结婚人数3561对,是日平均登记量的15倍以上;今天结婚登记的人数达到3442对。

  婚俗专家认为,新人们挑选“吉日”登记结婚的心情和美好愿望可以理解,但婚姻生活中,磕磕碰碰其实是难免的,因此所谓“十全十美”的婚姻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要维持婚姻的美满,最重要的是婚后要学会相互包容对方,互敬互爱,而不仅仅是选个好日子。


浙江日报 社会 00011 “三连十”,新人扎堆结婚 2010-10-11 nw.D1000FFN_20101011_4-00011 2 2010年10月1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