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小卫星浙大制造
小小皮星闪耀太空
记者 肖国强 通讯员 单泠 周玮
本报杭州9月30日讯
记者 肖国强 通讯员 单泠 周玮
“卫星内部温度10到20摄氏度,工作电压4到4.4伏……”今天中午12时许,浙江大学玉泉校区一幢普通的实验楼,当“皮星一号A”卫星从距离地球表面650公里之外的浩瀚太空传回这组数据时,浙大微小卫星研究中心主任金仲和教授和他的同事们都长舒了一口气。
此时,他们研制的这颗只有3.5公斤的小“精灵”,已经以每96分钟绕地球一圈的速度在太空平稳运行了8天8夜,完成了全部预定任务。这标志着他们耗时十年打造的中国首颗皮卫星、中国最小的卫星,取得圆满成功。
皮卫星是指重量为公斤级的微小卫星。9月22日10时42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十一号”送入太空,同时搭载升空的还有两颗浙大研制的“皮星一号A”卫星。
在8天的时间里,“皮星一号A”成功经历了卫星温度控制、电源、遥测测控、姿态控制、照相成像等各项能力验证。它自动调节卫星温度,确保卫星各项元器件正常工作;它在失重状态下控制着自己的指向,把自身调整到预定“姿势”;它自己发电,提供自己工作所需要的电源;它完成了各种信号的接收和传输工作,甚至,在成功升空的当天晚上,它还“忙里偷闲”将浙江大学校歌从太空传回地面……
闪耀太空的“皮星一号A”,只是一个其貌不扬边长15厘米的小立方体,初看就像一个黑白相间的小方盒。和成百上千公斤的大卫星相比,它显得如此小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几乎具备了所有卫星应该具备的各项功能,未来进一步发展,这类卫星还能在地震监测、空间探测和数据通讯方面发挥特殊作用。
金仲和说,大卫星动辄投入数亿甚至数十亿元,而一颗皮卫星只需要几百万元;生产一颗大卫星最短也要两年,皮卫星几个月之内就可以完成;皮卫星从进入发射场到发射可以缩短到几天时间,而大卫星一般需要一到两个月。
皮卫星成为近年来世界航天领域新的研究热点。自从2000年美国成功发射世界上首颗皮卫星以来,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发射成功了约30颗皮卫星。2000年,浙江大学启动皮卫星研制工作后,虽然几经挫折,但在我国有关航天部门、学校领导和专家们的帮助下,研究人员最终在今年6月完成全部研制工作。我国公斤级微小卫星的研究与开发,迈出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