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要闻

文章导航

中国慈善不缺爱

  石子 

  

  昨晚,北京,巴菲特、盖茨在对中国慈善力量的称赞中,与中国数十位企业家完成了一顿孕育已久的慈善晚宴。

  此前一个多月,无论张罗饭局的主人、被邀请的宾客如何淡化这顿饭,它始终都吸引了众多围观。尽管“巴比”二人声称不劝捐,但仍有不少人将被邀的中国企业家放入“参不参加晚宴=愿不愿接受劝捐=够不够慈善心肠和责任”的另类等式中,引发争议。

  显然,此前的劝捐压力被夸大了,媒体称当晚“巴比”二人实际并没有劝捐,而是在无压力中与宾客进行了互动交流。但之前,舆论紧盯着到底谁拒绝了晚宴,并将其解读为对某种责任的躲避,甚至进行道德审判,这背后有着转型期社会贫富分化积累出的种种不满情绪。这种情绪有转化为强力期待的冲动,因此希望富人多捐款。这多少也有现实性。不过,倘若将这种情绪过多地绑缚在本是建立在自愿原则上的慈善的“马车”上,恐怕并不能助推社会阶层间的良性互动,反而有可能弱化对慈善本身的关注。

  其实,中国人并不缺善“因子”,也不乏仁爱之心。讲求日常人伦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最高塑造目标就是“内圣外王”,而对每个个体的希冀则是行“仁义”。为什么普通人要行“仁义”?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恻隐、辞让、羞恶、是非之心,正是这四心孕育出人性的“善”。传统文化浸润下的漫长历史中,中国民间的仁爱义举不胜枚数。到了现代,尽管社会结构再造,社会观念多元,中国社会的友爱互助之洪流,并未停歇。在21世纪以来发生的非典、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事件中,国人迸发出的大爱、大善,至今仍令海内外动容。

  中国迈开现代化步伐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市场经济充沛发展,由此才使得慈善补益公权机构的作用更加引人关注,建立现代慈善制度显得更为紧迫。现代慈善在中国与在西方并不处于相同阶段,双方企业所处发展阶段不同,文化、与社会模式也不可并论。当然,国际先进做法有值得中国借鉴之处。随着民间财富的增加,中国理应博采众长,对利用现代慈善弥补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正和谐进行探索,但这种探索和实践应该与中国国情紧密结合,充分挖掘中国自有的慈善传统和文化。也许这才是中国现代慈善面临的更为根本的问题。

  无论如何,“巴比”晚宴吸引了社会对慈善的充分关注。但愿我们能绕过晚饭,更多地关注慈善本身,循序渐进朝着制度完善的方向迈进。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ICP备:浙B2-20080242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628号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5 中国慈善不缺爱 2010-09-30 nw.D1000FFN_20100930_8-00005 2 2010年09月3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