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文化

文章导航

共建文化民生

——访台州市椒江区区委书记王建平

  台州市椒江区通过政府主导,加大文化投入,并广泛吸引民营企业自主选择公共文化项目进行投资的方法,以“市场+公益”实现文化民生均等化。全区有80%的基层文化俱乐部由民营企业参与共建,村级文化俱乐部各种文化设施一应俱全。

  本报记者 洪卫

  通讯员 金志良 郑丽萍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不断满足百姓日益多样化的文化民生需求,是地方党委政府的职责所在。椒江是台州中心城市的主城区,也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之一。椒江区区委书记王建平向我们介绍了椒江以“市场+公益”实现文化民生均等化,多渠道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探索。

  王建平介绍说,“市场+公益”的基础是政府主导,加大文化投入,并广泛吸引民资参与共建的创新机制。这种 “政府+民营”的双轮驱动机制,支撑起全区公共文化体系的大厦,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民生需求。在党委、政府推动下,全区有80%的基层文化俱乐部是由民营企业参与共建的,创建的村级文化俱乐部各种文化设施一应俱全,满足了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目前,椒江已有近300个村居建立了基层文化俱乐部,覆盖面达90%以上。

  在“政府+民营”的双轮驱动机制中,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才能激发民营资本参与文化建设的活力。王建平解释说,比如,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引导民营资本投资经营影视制作、文艺演出、文化旅游、网络传媒、体育健身等文化产业,挖掘推广了台州乱弹、玻雕、刺绣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通过实施“百分之一”文化计划,在项目建设投资总额中提取百分之一资金用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短时间内在主城区树立起数以百件计的城市雕塑;通过企业“点单式”参与,让民营企业自主选择公共文化项目进行投资,目前,民企参与投资全区性文化项目20余个,总投资额达到1000万元。

  “市场+公益”的文化发展模式,为公共文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比如,由此打造了大众的“精品剧场”,在椒江,各种广场文化展示活动、大型元宵灯会和晚会等文化大餐,都由“市场”担主角;再比如,搭建了完善的市场化服务平台,由政府部门联建的枫山书院,在开展人文大讲堂、科普展览、文艺沙龙等系列活动中,均吸收了大量的民资参与,并实行市场化运作,成为了“无围墙的大学”和“零门槛的课堂”。

  “市场+公益”的模式通过“共建+自助”的形式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这也是解决文化民生的长效机制。通过“共建”,不仅满足了文化投入上的需求,也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实现“自助”,满足了万众参与的一种自我需求,更是文化民生长盛不衰的根基。在政府的引导下,群众自发式的文化活动构成了文化民生的大舞台,形成了“港城文化节”、“企业文化节”、“乡村文化节”、“社区邻居节”等一大批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并且,形成了“一镇一品”的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海门街道的社区文化、葭芷街道的民俗文化、大陈镇的海岛文化等,均由群众担当主角,自创自编,自导自演。

  王建平说,“市场+公益”的模式构筑了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共存的椒江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实现了椒江区文化民生的大繁荣。以排舞为例,全区共有大大小小的排舞队300多支,成为城市乡村、街头村口的文化名片。更加令人鼓舞的是,越来越多的社会各界人士,正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当中来。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ICP备:浙B2-20080242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628号

浙江日报 文化 00010 共建文化民生 2010-09-20 nw.D1000FFN_20100920_11-00010 2 2010年09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