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创富年代·记忆

中国:转变之机

  工人在福建福州港青州集装箱码头指挥运输。今年起,中国外贸出口强劲复苏。 新华社发

  当危机带来的创伤在短期内尚难痊愈,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出现明显放缓迹象之时,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无疑将低头重新审视自身的路径选择。 

  所谓后危机时代,泛指狭义的金融危机结束,经济周期度过最低谷开始缓慢回升的一个阶段。从历史经验看,这是经济周期中一个关键时期——旧的发展方式面临打破,新的经济格局有待确立,对产业重组、资本运作、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意义尤为重大。

  本报约请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省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卓勇良研究员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作了前瞻性分析。

  关键词1 制度性改革

  从国内情况看,此轮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深层次的制度性和结构性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是高增长、低就业问题。GDP的增速很高,但现有的增长模式并不能提供足够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劳动所得占GDP比重较低,加之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内需启动乏力;三是伴随着收入差距扩大及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结构也发生较大波动,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 

  因此,要想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把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劳动所得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保护和增进弱势人群利益,及时有效化解社会发展潜在的动荡因素,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将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所需直面的一个重要课题。也就是说,深层次的制度性改革在后危机时代将加速,必须兼顾解决长期的结构性问题与短期的紧迫性问题。

  关键词2 内需拉动

  危机重创经济的尖锐痛楚,中国感受至深,持续30年的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

  金融危机彰显出市场的力量,要求我们必须依靠启动内需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而,从危机前的投资与出口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内需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将是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必然选择。与之相关的改革将层层推进:一是加速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将会作出调整,居民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将大幅度提高;二是加快改革社会保障体制,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居民消费倾向将会得到强化;三是财税和金融体制加快转型,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消费型金融体制将逐步建立;四是投资体制改革走向深水,投资结构重点将由生产性投资向消费性投资转变。 

  关键词3 结构调整

  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要保持持续增长,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问题,以促进经济的平衡增长。首先,调整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后危机时代,中国将处在一个调整收入分配机制的关键时期。目标是在兼顾公平、效率的前提下不断缩小收入差距,使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进步的成果让全体国民共享。途径包括建立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提高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减缓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加强低收入人群尤其是困难人群的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以及优化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等。

  其次,调整需求结构,大力扩充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在政策取向上,合理把握社会投资总量规模,保持一定的投资增长水平;积极培育农村消费市场,使农村和农民在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发挥更大作用;改善消费环境,顺应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将现有的鼓励消费政策长期化、持续化。 

  第三,调整区域发展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一步健全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机制及区域间的经济利益协调机制,为产业区域转移搭建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同时,大力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第四,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和形成一批在今后十年甚至更长时期内在全球范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不断提高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和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关键词4 新型工业经济

  根据相关经济学理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过程通常被划分为六阶段 ——传统社会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消费阶段、超越大众消费阶段,目前中国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正好介于起飞阶段到走向成熟阶段之间。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堪称卓著,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一些城市已率先迈入成熟阶段,但中国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起飞阶段。

  中国在本轮金融危机中因外需疲软而引起的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应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产业升级、提高产业质量和调整消费结构来进行消解。因此,发展新型工业经济,运用新技术降低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升级,以此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依然是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 

  关键词5 城市化

  应该看到,本次金融危机所引发的经济衰退,并非是一场短期、周期性的经济衰退,而是一场长期、影响深远的世界性经济萧条。对中国而言,加快城市化进程无疑是后危机时代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从国际经验看,经济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相互依存——工业化要以城市化为基础,城市化则要靠工业化来推动。从供求关系角度看,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 

  城市化进程之所以能创造需求,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城市化会创造出增加就业的生产性投资,增加公共产品的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相关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8年五年间,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约会增加50万元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二是城市化会引发更多的消费需求。相对而言,城市居民的消费能力要比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强得多,城市人口比重的提升就会带来消费总量的扩张;三是城市化会促进服务产业的发展。后金融危机时代,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构建消费大国、应对大众高消费时代到来的一项战略性选择,它可以释放出巨大的内需,从而使中国的经济结构更协调,并改变中国现有城乡二元结构及其隐含的各种社会问题。

  关键词6 进出口并重

  后危机时代中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决定了依赖外需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必须在保持外需份额基础上不断开拓内需市场,有效解决贸易顺差问题。 

  为此,中国应加快外贸总体战略转型,变“出口主导”为“内需主导”,变“出口一马当先”为“进出口并重”,变“外部市场为主”为“内外部市场并重”,促使出口主导逐渐向内需主导转变;外资政策也将随之调整、完善,优化和引导企业小规模资本输出,稳步推进加快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步伐,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逐步建立企业、 政府、行业协会“三位一体”的贸易摩擦解决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品出口层次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尽可能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7 人民币国际化

  随着美欧经济的下滑,新兴经济体的蓬勃发展,虽然短期内美元的主体地位难以撼动,但长期来看,国际货币体系将继续朝着多元化方向演变,这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中国将把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结合起来,稳步提高中国在世界金融体系的竞争力。为此,将积极推进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加快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让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和外汇储备。同时,加强与欧元区、拉美、东北亚、金砖四国等的区域协调,广泛建立自由贸易区,努力推动建立一个多极化的制衡机制。同时,建立防范人民币国际化负面影响的机制,制定科学的风险应急预案与预警体系,也将成为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题中之义。


浙江日报 创富年代·记忆 00015 中国:转变之机 2010-09-14 nw.D1000FFN_20100914_3-00015 2 2010年09月1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