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今日关注

谋生城市夜幕下

  夏日夜市总有火爆的人气,是都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CFP供图
  洪诗友的临时夜排档。毛珺 摄
  夏天是一年中赚钱的黄金时节。CFP供稿

  按纽约时间工作

  下午三点多,吴斌来到自己位于黄龙的海鲜排档摊位,从检查海鲜到整理厨房,再到布置餐桌餐具,他样样不落地整理一遍。

  下午5点开始营业,迎来一拨拨客人,等全部收工差不多要到第二天凌晨5点,再开车回家休息,这是吴斌这个夏天的每日工作。“别的大排档,差不多也都是这个作息时间。”在黄龙大排档,人人都笑称自己是“按照纽约时间工作”的人。

  吴斌的排档算得上黄龙大排档里面积最大的一个,有近70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包厢和露天用餐区都有,采购员、服务员算上厨师,一共30来号人。作为老板,吴斌原本不必事必躬亲,只需隔几日来店里看看,但是每年夏天除外。“夏天来吃饭的客人多,老板每天都站在摊位上,这样能加深客人印象,能多培养一些回头客。”吴斌的伙计说。

  这个夏天,吴斌在自家摊位上推出了毛豆、萝卜干等适合夏天的凉菜,还分时段推出一些半价菜招揽顾客。

  每个夏天,按照原规定营业到凌晨3点的黄龙大排档,几乎每天都要到凌晨五六点钟才能罢手歇业,每个摊位都卯足了劲要抓住夏天为他们带来的客流。

  晚上10点半,杭州潮王路古河巷口边的一个临时夜排档,老板洪诗友脖子上挂着毛巾,一边炒河粉一边不时用毛巾擦汗。旁边的4张简易折叠餐桌,三三两两的客人坐着吃得正欢。

  洪诗友的排档主要做一些炒饭、炒面、炒米线等小吃,加上事先在家里卤制好的鸡蛋、大肠、大排、鸡翅等熟食,价格从4元到10元不等,周边小区居民、夜班一族和出租车司机是他的常客。

  晚上10点到次日凌晨3点期间,洪诗友和家人会准时出现在这条巷子。与吴斌有所不同,洪诗友的排档其实就是一个四轮木车,锅、碗、水、蔬菜等全部“家当”都在车子上,车子推到哪里,他的排档就在哪里落脚。

  “做我们这一行,一年的生意全靠夏天这一季,夏天一晚上能收回五六百元,冬天在风里哆嗦了半天,才能挣个百来块钱。”因为生意忙,生完孩子刚满月的妻子阿菊也被临时拉过来当帮工,原本洪诗友一人负责的小摊,现在有了妻子阿菊,加上父亲老洪,三个人一起照看。

  在洪诗友的排档旁边,好几个烧烤摊、熟食摊围着路口排开,主人们都不吆喝,看着摊位前站着的客人和摊位上升起来的袅袅烟气,大家明白生意都还不错。

  小推车转型升级

  企业要转型升级,小小的夜排档也要随着时代潮流不断进化,才不至于被淘汰。

  洪诗友的四轮木车总面积不到5平方米,却在几年之中经历了多次“转型升级”。

  父亲老洪10年前就在潮王路古河巷口做排档生意,“那会儿只做砂锅,在粉丝、面条里加些蔬菜和熟食一锅煮,后来客人觉得砂锅选择余地太少,我们增加了品种,冬天做砂锅为主,夏天做炒食为主。”这是在父亲手上的一次“转型升级”。

  今年夏天,洪诗友的排档业务推出了一次“突破性”服务:提供炒菜、冰啤酒。“顾客的需求越来越多,周围路上像我这样的排档多了,竞争激烈,不推出点新鲜服务,别说是新客人,原来的常客都要跑光。”

  洪诗友还和隔壁做烧烤的王小毛形成“强强联合”,互通有无。这样,他的排档里又多了一项烧烤服务,走上了“多元化”路线。

  这次升级让洪诗友的排档实现了价格的“历史性突破”。“一份砂锅或者炒面,价格都在10元以下,大部分客人带走吃,有了炒菜后,一份红烧鱼价格就超过20元,而且客人会坐下来吃了,再喝点啤酒,消费总数就上去了。”

  晚上不到12点,洪诗友当天带来的10多个样菜,已被客人一扫而空。年过七旬的老洪站在摊位一边直乐呵:“我儿子这次可想对了。”

  夏天排档的生意够忙活,吴斌忙里偷闲,几天前他南下厦门考察,“一是想看看厦门海鲜货源,找一些江浙没有的品种,二是自己去尝尝味,引进一些厦门海鲜的新鲜做法。”

  要在众多海鲜大排档中立于不败,吴斌认为,不断丰富的菜色品种和周全的服务是“硬道理”。

  今年年初,吴斌瞅准了黄龙海鲜大排档新推出的一块营业场地,包含6个小木屋包厢加一个露天餐厅。于是,他搬出了原来的大排档集中营业区,实现了摊位的“腾笼换鸟”:包厢内可以装空调,露天餐厅少了集中营业区的闷热,环境上有了独一无二的优势。

  根据两年的积累,这个夏天,吴斌张罗着推出了属于自己摊位的贵宾卡,常客凭卡消费打8.8折,牢牢抓住自己的客户群。吴斌粗粗算了下,今年客户量大概比去年多了三分之一。

  忙碌,只为一个梦

  每天昼伏夜出的生活,并没有减少排档人生活的乐趣。

  老洪今年心情特别好:媳妇阿菊从老家安徽巢湖,带着刚满月的小孙子一起来杭州。现在一家五口租住在杭州绍兴路的房子里,一家三代实现了大团圆。“一家人总算都在一起了,苦点累点没关系。”

  每天中午醒来,洪诗友夫妇俩的最大乐趣就是抱着儿子逗趣。晚上出门前,夫妻俩总不忘叮嘱在家留守的母亲好好照顾孩子。凌晨回来,一定要到母亲房里看一眼熟睡的孩子再睡下。“孩子现在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不过,升级为父亲的洪诗友感觉到了身上的责任。往常要父亲一起帮忙推的四轮木车,现在独自一人推也不再说苦。“等钱够了,开一家固定门店的小吃店,我们能把早点也一起做起来,那样生意就不用只靠一个季节了,一家子的生活也能好一些。”

  江西人王小毛的烧烤摊,紧挨着洪诗友的摊位。两人做了3年多邻居,不太忙的时候,两家人围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聊家常。

  3年前,王小毛和老婆来到杭州,留女儿在江西老家,每年过年才回家。王小毛说,女儿每年暑假都嚷着要来杭州,但因为夏天生意最忙,所以总是硬着心肠回绝了女儿。今年夫妻俩的生意慢慢做稳定了,打算过年早点收工,回家多陪陪女儿。

  老家宁波的吴斌,如今在杭州娶了媳妇,拥有了自己温馨的小家庭。因为要投入夜排档的工作,他陪家人的时间比以前少了。不过只要家里人有兴致,他会随时准备一桌海鲜,带上老婆孩子父母一大家子来大排档嘬一顿。“现在也在留意一些经济型酒店,如果合适的话,考虑投资做经济型酒店。”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04 谋生城市夜幕下 2010-09-02 nw.D1000FFN_20100902_6-00004 2 2010年09月0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