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文化

为江河土壤把脉

  通讯员 陈胜伟 黄卉 记者 王婷 

  

  本报讯 这几天,一群“生态模特”穿着由废弃塑料袋、报纸、光盘等物品制作成的“时装”,在临安街头向路人宣传生态环保理念,这是浙江农林大学在校学生组成的暑期实践团。两个星期来,本报联合省内高校启动的生态文明暑期实践小分队,已有40多支队伍、1000多名志愿者深入全省各地乡村,分别以普及生态文明知识、调研当地生态环境、普查森林绿化状况等为主题,倡导低碳生活消费理念。

  在临安市太湖源镇白沙村,实践小分队的大学生通过调研感受了生态文化的意义。“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以前很多人只知道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一对矛盾,要发展经济往往是要以环境为代价的,而在白沙村我们却看到了——发展生态文化是农民发家致富的资源。”浙江农林大学的学生王懋栋通过调研发现,保护好自然环境,发展旅游业,生态环境照样可以帮助农民致富。

  浙江农林大学的实践小分队还结合专业知识为江河湖泊进行“体检”,给农田里的土壤成分“把脉”,更好地了解水质、土壤等方面的污染情况。

  浙江农林大学的陈裴裴是生态文明暑期实践活动中的一员,活动启动以来每天都是天蒙蒙亮就起床,跟着导师前往各个水源地,采集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水样,并带到学校的实验室里,对这些水进行相关含量的检测。

  浙江农林大学学生组成的“农田”实践小分队,挑选了产量偏低的几块田地,在农民的陪同下,下到田间、果园,挥起锄头,拿着铲子,分别采集了稻田、橘子地和玉米地的土壤各600克进行检测,并把样本带到学校实验室,为科研提供依据。他们还选择了安吉等林业大县,对当地森林的病虫害防治等情况进行调查,学习昆虫诱捕等技术,为今后保护森林的生态安全积累经验。

  浙江理工大学的暑期实践小分队,深入临平和宁波两地专题调研“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在临平侧重于调研生产型企业,在宁波侧重于调研办公型企业。小分队还走访了杭城50多个社区,走进家庭宣传低碳理念,发放自主设计的宣传单,宣传“低碳理念”,提出改善居民环保意识的措施。

  另一支浙江理工大学学生组成的养殖废弃物处理调研实践小分队,选择在江山进行“倡导低碳环保农业理念,推广有机肥使用”的专题调研。通过实地了解生态循环的处理模式和养殖废弃物的处理方式,大学生们对有机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减少化肥使用和减少农业污染的作用有了新认识,他们还现场制作了宣传单,在集市向农户广为散发,宣传发展低碳环保农业,呼吁猪粪、秸秆等资源的再生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浙江日报 文化 00009 为江河土壤把脉 2010-07-23 nw.D1000FFN_20100723_8-00009 2 2010年07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