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早稻开镰问收成

  本报龙游7月22日电

  记者 杨军雄 通讯员 胡潮水 

  

  出梅以来,夏日阳光恢复了该有的温度。几天下来,在全省各地,受前期低温多雨天气影响迟迟不肯成熟的早稻,陆续闪耀出金黄的色彩。农民朋友们又将迎来新一轮农忙时节。

  今天,记者来到我省粮食种植大县龙游,深入田间地头,烈日下,体验收割机手的辛勤劳作,问问农民兄弟收成如何。

  早上7时,天气已十分炎热。当我如约来到龙游县塔石镇大塘村田头时,龙游竹良种粮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竹良已经将收割机摆放进田里了。出乎记者预料,眼前这位带着草帽、皮肤黝黑、笑容憨厚的老张,居然是收割机手里的老把式了。今年48岁的他13年前就自费购买了收割机,至今已操作过四五种型号的收割机。

  查看了一下稻穗上的露水后,老张发动了收割机开始作业。他的搭档——弟弟张竹支则作为接工坐在副驾驶座上,忙着将稻谷接收进麻袋。我尝试了一下坐在收割机上的感觉,剧烈的摇晃,几乎会被甩出来,只好在一旁观看。

  站在田埂上才几分钟,记者已是满头大汗,听着轰鸣的收割机马达声更是感到热得心烦。但是,在凹凸不平的稻田里,驾驶着颠簸不停的收割机,老张还是犁出笔直的收割路线,而他弟弟可以像坐在平地上一样,稳稳地将稻谷装入麻袋,颗粒不撒,这也让记者彻底打消了找个树荫躲避阳光的念头。

  收割机像张开巨嘴的怪兽,在兄弟俩驾驭下,驯服地逐行吞下稻穗,吐出金黄的稻谷。20分钟左右,一亩田就收割完了。

  看着一亩稻谷已经收割入袋,这片稻田的主人大塘村村民詹治富松了一口气。“往年这时,晚稻都要播种好了,今年至少推迟了一周。”他告诉记者,“今年种了7亩早稻,不用自己动手,收割机一个多小时就可以收好,如果没有收割机,靠手工收割,半个月也收不完,遇到今年这样的天气晚稻根本没法种了。”

  的确,有了收割机之后,传统“双抢”场面变了。稻田边,詹治富和记者成了看客,而农机手张竹良兄弟俩才是忙碌的主角。一片稻田收割好后,他们又将机器开到附近的另一片稻田作业。记者估算了一下,如果这样的速度,一天作业10个小时,老张可以收割完成50亩。

  然而收割过程却没记者想象的那么简单。接近中午时,收割机忽然“跑”不动了。原来是陷入了田间烂泥里。老张兄弟俩叫来了几个帮手,一边挖出烂泥垫上稻草,一边用拖拉机牵引,忙乎了近半个小时才恢复作业。“这还不算是最麻烦的故障,有时机器损坏,一耽误就是几天啊。”已经习以为常的老张说。

  中午11时半,老张的妻子已经做好饭菜,叫他们回家吃中饭。忙碌了一个上午,总算有空休息。看着汗流浃背的老张,记者问他感觉累不?他说,累是累,但比起手工收割,开收割机还是要感觉好一些,至少看到大片田一下子就被收割好,更有成就感。

  回家路上,老张算了算,上午他共收割了16亩稻田,按照这样的进度,今天完成30亩应该没有问题。30亩,如果用手工收割,需要多少人工?他估算了一下说,大概是60个人花一天时间。

  “农机化让农民轻松了不少,而且抢收抢种时间大大缩短了,农民可以省下许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发展其他生产。”龙游县农机管理站有关负责人说,更重要的是,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了,龙游这几年早稻面积年年增加,今年更是超过了13万亩,估计收成不错。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早稻开镰问收成 2010-07-23 nw.D1000FFN_20100723_4-00003 2 2010年07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