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走读浙江·探访

浙江方言的田野调查

  曾经提出中国应建汉语方言博物馆的曹志耘教授说,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方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是方言资源大国,保护方言更是紧迫。

  而就方言的多样性而言,当以浙江为最,所谓“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语”,因此别的方言可以省命名,如“四川话、广东话”,唯浙江省没有“浙江话”,因为除普通话外,浙江没有哪种方言可以全省通用。 

  浙江目前方言分布的现状如何呢?有多少方言在消逝?还有多少方言仍活跃着?让我们用曹志耘教授对浙江方言的研究来“晒晒”浙江方言的现状。

  今年,商务印书馆刚出版了曹志耘教授的新著《走过田野——一位方言学者的田野调查笔记》。

  身为金华人的曹志耘教授,在汉语方言、地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方面的研究,已有三十多年了。

  

  杭州话

  正在向吴语靠拢

  杭州话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官话色彩,在整个吴语当中独具一格,有人甚至把它看成是官话方言岛。

  杭州话的特殊面貌肇始于南宋。随着宋室南迁,大量北人移居杭州,外来人口数量曾超过本地人。可以推测,南宋时期临安城里的居民绝大多数是北方移民。由于人口数量众多,加上政治、文化等因素的作用,移民所带来的北方话对杭州话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使它变成一种带有众多官话色彩的方言。

  不过,最近半个世纪以来,杭州话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一是向普通话靠拢,二是向周边吴语靠拢。向周边吴语靠拢是杭州城区扩大、外来人口增多等原因造成的,这种变化使得杭州话与周边吴语越来越接近。

  金华兰溪人

  还在说“官话”

  今天,“浙江官话”从语言特征上可以看出,应该是南宋以来在北方汉语的影响下而发展起来的,或者也可以看作是以杭州话为基础方言而形成的。

  在浙江省,“浙江官话”现象最突出的是金华、兰溪、浦江、龙游、衢州方言,其次为汤溪、义乌、东阳、磐安、开化、常山、江山、遂昌等地方言。它们基本上位于从杭州溯钱塘江而上所经过的地区。

  淳安建德话

  同为“徽语”相去甚远

  曹志耘对浙江方言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调查浙江严州地区(今淳安、建德一带)的方言时,发现该地区方言的声调系统异常复杂。原来的遂安县(今并入淳安县),在调查的18个地点方言中,竟有13套不同的调类系统。

  浙江西部原严州府的淳安、遂安、建德、寿昌四县,今为杭州市的淳安县(遂安并入淳安)、建德市(寿昌并入建德)的汉语方言主要属徽语严州片。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东吴孙权在今浙西、皖南山区(相当于新安江流域)置新都郡,从此汉人大规模进入今徽语地区。

  有意思的是,淳安人说我是“我农多”,遂安人则说是“尬多”、“尬农”,建德人是“党多”,寿昌人是“咱多”、“咱农”。虽同属徽语,严州片方言内部的差异却非常大。淳安话和遂安话比较接近,建德话和寿昌话比较接近,而淳安、遂安两地的方言跟建德、寿昌方言之间的差别挺大,相互间通话很困难。

  最老的吴语

  仍“活”在浙西南

  从历史上来说,吴语和闽语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分布在浙江省西南部(以及赣东、闽西北)的吴语上丽片方言,由于偏居浙赣闽交界山区,北部有金衢片阻挡来自北方汉语的冲刷,因而保留了大量古老的方言特征。可以说上丽片方言是吴语中的“山里话”。在整个吴语区域内,上丽片是存古现象最丰富最完好的方言,或者说是吴语中面目最“老”的方言。

  台、温话里

  仍有不少闽语

  在浙江省的东南部,分布着闽语闽南片和闽东片方言。其中闽南片方言分布在台州市玉环县的部分地区,温州市瑞安、文成、平阳、泰顺、洞头、苍南等县市的部分地区。闽东片方言,俗称“蛮话”或“蛮讲”,分布在丽水市庆元县的部分地区,温州市泰顺、苍南县的部分地区。上述地区的闽语是由历代的福建移民形成的,其中闽南片方言形成于明清时代。由于长期与吴语接触,浙江的闽语已经发生了不少变化。


浙江日报 走读浙江·探访 00014 浙江方言的田野调查 2010-07-23 nw.D1000FFN_20100723_7-00014 2 2010年07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