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世界

城市拐角处的静默

  李月红 主笔

  

  念及一座城市,你会首先想到什么?

  在香港,市民的答案可能已经进行了更新:永利街。穿过中环不可一世的金融建筑群,沿着高楼背后的阴影,走过露天集市,拐个弯,便可见它。前不久,多亏电影《岁月神偷》,濒危拆迁的永利街得以保留。

  在北京,历数完故宫、天安门、“鸟巢”……人们可能会追加一句,“茶馆,昨个儿新开张的。”7月16日,电视剧版《茶馆》一开播,立即引来京城市井百姓的热议。

  在杭州,这个回答也许是“西湖”。还有,新近衍生的杭州文化愿景,“一抬头,邂逅艺术大师。”

  城市,因其不断涌现的“文化地标”,在这个夏天变得丰富起来。

  这些地标,静默于城市的某一处。可见,或无形,带给人们的非但是立此存照的冲动,更是一种城市的灵动。它们并不多见,但却有着给人以记忆、震撼和敬畏的力量。比起那些“千城一面”的街道和绿树,它们有生命,有魂。

  “文化地标”,是一座城市的意义集合体。我们来听听新加坡前总统王鼎昌的话,这位学建筑出身的政治家说:没有文化作为“地基”,就无法巩固城市已经取得的经济成就;没有信仰来加强人心的自律,没有思想来提炼一个国家的“灵魂”,经济上再繁荣,寿命也长不了。而“文化地标”,恰恰就是最适合展现、“固化”当地文化个性、精神气质、审美观念的载体。

  且不论其他,单说我们记忆中熟悉的那些文化遗存,莫不贴合着本地文化传统,又传承了那些伟大的传统。

  诸如丹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西班牙马德里的“唐吉诃德”、深圳的“拓荒牛”、珠海的“珠海渔女”……只要你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这些“文化地标”都不是孤单的文化符号,她们植根和来源于这片土壤的历史和文化,她们见证了历史,也暗示着未来。

  浙江人应该感到骄傲。在我们居住的城市,从来不乏“文化地标”。杭州自不必说,即便是在偏远的乡村,一个戏台,两三段唱词,亮几手绝活并非难事。这些“文化地标”,浓缩了浙江人文的精彩,也诉说着时代的进步。

  当然,还有新期待。

  这期待来自未来,我们希望,在现代化道路上奔跑的浙江,收获的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GDP,还有文化意义上的GDP,浙江人不仅能创造经济奇迹,也能创造文化繁荣,重视文化、理解文化、欣赏文化。

  这期待来自现实。在短短的365天里,我省一支年轻乐团的成长速度令人惊叹——与神秘园的跨国合作、在国家大剧院上演音乐会、在全省校园巡演;两只“钱包”,作为城市雕塑出现在杭州街头,市民中爆发过激烈争论,这声音被专家们听到了,于是正在热火朝天举行的浙江省城市雕塑评选拉开大门,请市民当评委……

  这是一种可预见的偶遇,你我身处其中。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 00013 城市拐角处的静默 2010-07-21 nw.D1000FFN_20100721_4-00013 2 2010年07月2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