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小档案做出大境界

——记玉环县委组织部档案员杜洪英

  本报记者 阮蓓茜 通讯员 骆战红 

  

  一名普普通通的档案员,却成了数千万党员的优秀代表、全国组工干部的学习榜样。

  作为我省唯一代表,玉环县委组织部档案员杜洪英刚从北京参加全国“创先争优”座谈会回来。她对记者说感到“很惭愧”,因为与其他先进典型相比,自己的岗位很平凡,做的工作实在太少。

  朴实之中有华章,平淡之中见精彩。杜洪英的可贵之处,正是她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贡献。

  三十一年的坚守

  “为什么枯燥乏味的档案活,你却乐此不疲地干了31年?”

  “这里就像我的家,呆得再长也不觉得久。”

  “可别人看到的,只是冰冷的铁箱,和发着霉味的档案纸,哪里像家?”

  “在我眼中,一份份档案,就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里不仅像一个温馨的家,还像是一个热闹的小社会。”……

  在玉环县委组织部的档案室,杜洪英坐在一张陪伴她20多年的旧椅子上,平静地答着记者的提问。

  在这间简陋的房间里,旧地毯用了10多年,褪色的办公桌用了20多年。“最老的还是这台西湖牌缝纫机,它是我最贴心的老朋友之一。”杜洪英轻轻地抚摸一下那台缝纫机说,以前档案整理装订全靠它。

  31年前, 21岁的杜洪英从山东沂蒙老家调到玉环县委组织部工作时,这里连缝纫机都没有。

  起初,杜洪英觉得管档案挺无聊,但老部长一句话提醒了她,并从此成为她的岗位信条:“人事档案不仅是一叠叠纸张,每个干部的过去、现在都在这里,里面的一字一句关乎他们的前途和命运。”

  年轻的杜洪英,为此付出了别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在玉环,出门坐船是家常便饭,但对初来乍到的山区姑娘来说,坐一趟船就是遭一次罪。她常常一路颠簸,一路呕吐,奔波在各个偏远海岛,把散失的档案材料收集起来。有一次,同事见她在船上吐得连站的力气都没有,就跟她说:“你别去了,材料我带给你。”杜洪英执意不肯:“档案对一个干部来说太重要了,我必须亲眼看过才放心。”

  寻找、清查、整理,杜洪英白天下乡收集,晚上剪贴归档,用了3年时间,终于把全县6000多份干部档案全部收齐,还救活了大量“死”档案。

  如今的杜洪英,早已不用像年轻时那样东奔西跑地搜集档案,但她这30多年对档案的爱护,始终有增无减。

  走在井井有条的档案架之间,解说着这些“老朋友”的历史,再过两年就要退休的杜洪英告诉记者,省里要求按全国统一的新标准整理档案,为档案电子信息化作准备,这6000多份档案要重新编排。

  原本,杜洪英可以把这项工作交给接任的同事做,可她说:“这可是我为这个‘家’做的最后一件大事,我得自己做,那样退休时才会心安。”

  精益求精的追求

  在同事眼中,杜洪英对档案管理的认真劲儿,甚至可以用“苛刻”来形容。

  有一次,省里派人到玉环检查档案,在一份档案夹缝中发现一枚钉书针,杜洪英紧张极了,竟将6000多份档案翻了个遍。(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还好,没有发现第2枚钉书针,档案纸像婴儿般稚嫩,要格外小心,万一钉书针生锈,会影响到档案里的内容。”

  在档案室,杜洪英担心的,又何止是钉书针——

  进去查档案必须换拖鞋,以免把鞋底的湿气和灰尘带进档案库;查档案不准喝水,免得不小心沾湿纸张;室内温度和湿度严格控制,以防档案变潮发霉……

  杜洪英总是说,档案工作看似平凡,但出点差错就是大事。1983年,玉环有一批转干的企业领导因为单位转制,没来得及填写干部履历,导致应补档案缺失。杜洪英发现后,马上主动着手补救,四处联系单位,为这些人办齐了证明函。

  10多年后,这些老同志要办退休手续,却发现自己的干部身份没有明确,要到市里上访。杜洪英得知情况后,连夜翻箱倒柜,找到证明函,平息了一场风波。

  同事们还讲了杜洪英的两则故事:有位老同志曾要求把自己的干部身份改为职工,把档案退回原单位,以便早日退休,让子女顶职,结果被杜洪英婉言回绝。还有位干部想改动档案记录被拒绝后十分生气:“看你还能管到退休?”杜洪英听后笑笑:“生活上的事我会尽力帮忙,但工作有原则,不能有任何变通。”

  大家常夸杜洪英记性好,只要一说哪个干部的名字,她马上能说出该干部的生平经历,指出档案存放的地方。

  “这么多年来,天天都要接触,档案就像是自家的物品,不熟才怪。”不仅如此,杜洪英还十分关注干部调整动态等,一发现干部的学历、职称、工资等情况有变动,就马上通知对方更新。

  对档案内容烂熟于心,还与杜洪英喜欢琢磨有关。

  这些年来,杜洪英天天想着怎样更科学、更方便地管理和查阅档案,先后总结出“姓氏笔划编目法”、“单位分类法”、“四角号码编目法”等方法,使普通档案员不用看检索目录,也能在一分钟内找出指定档案,这些创新得到省委组织部的肯定并推广。

  淡泊名利的本色

  31年来,县委组织部的很多同事相继被提拔到领导岗位,而杜洪英还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档案员。

  她每天一大早就骑自行车到单位,窝在档案堆里装装订订。很多人都觉得奇怪,杜洪英业务能力没话说,更何况她父亲、公公都曾是玉环当地领导干部,这样一个“高干家属”,竟然做了31年普通档案员。

  杜洪英的同事盛红霞告诉记者,很多人对此感到不理解,但是她自己却从不当一回事,还对大家说,事业远比身份重要。任何一种工作,只要做好了,得到大家肯定,就是最好的奖赏与荣誉。

  “我最佩服的就是老杜这种忠于事业、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按照她的资历和能力,可以胜任很多岗位。”玉环县委组织部一位原部长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县委组织部多任部长都曾找她谈话,推荐她到更好的岗位,但她都一一谢绝,说在档案室里干得很好,不愿离开。

  “有些人说我不求进步,我却觉得,尽心尽责把工作做好,让每一份档案都能保证完整规范,使组织考察干部时有更准确的档案记录参考,这就是我最期待的进步与回报。” 

  在杜洪英手中,档案室一年比一年正规,档案管理一年比一年完善,从市级先进到省级先进,从省级先进再到全国达标……

  玉环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陈美萍认为,在当前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中,杜洪英就是身边最好的典型。她31年默默耕耘奉献,在平凡的岗位坚持原则,坚守党性,把个人进步融入事业发展,把名利淡化在踏踏实实的工作里,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

  采访回来后,记者找到辽宁一位组工干部写的文章。他在网上看到杜大姐的事迹后,动情地写道:“一个人如何面对名利和权力,杜洪英用31年工作经历给出最好的答案,为党员树立了榜样。”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小档案做出大境界 2010-07-20 nw.D1000FFN_20100720_12-00002 2 2010年07月2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