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走读浙江

楠溪江人的家园哲学

记者重走楠溪江畔的小村落,捡拾青山绿水间的生态故事

  “这样的生活态度和人文气质影响到楠溪江人对生活环境的追求,他们为村落和重要的公共建筑物选择风景最美的地段,他们保护地段上风景的美,并且品味、点染和增益,从青山澄江到老树古木直到一草一花。”调查了楠溪江中游33座古村落的陈志华教授,这样概括楠溪江人。

  让楠溪江的一江碧水在千万年之后也不改容颜,是楠溪江两畔生活了世世代代的永嘉人的希望,也是无数来过楠溪江、爱上楠溪江、难忘楠溪江的人们的美好愿望。

  千载之下川流不息,今天我们重新注目楠溪江,依然要为她的清俊灵秀所倾倒,也更为它传承千载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所震动。

  因此,我们沿江重走楠溪江畔的小村落,捡拾那些遗落在青山绿水间的生态故事,它们能够解释楠溪江为何蜿蜒流淌至今,依然如此清澈迷人;重走楠溪江,我们企盼,我们传承给子孙后代的,仍然是这样青山绿水的楠溪江。

  在楠溪江畔

  农妇诗意地介绍古村

  楠溪江人是楠溪江的子民,他们与这青山碧水的和谐共生,可以从族谱、族规上找到记载,可以从流传已久的传说故事里找到踪影,还可以从楠溪江人在设计规划古村落时奉行的自然崇拜甚至风水堪舆学上找到明证。

  在楠溪江支流小楠溪畔的埭头古村,我们在一名普通的农妇身上,领略了千年的文化传统熏陶出来的天然的生态观。

  埭头古村的“松风水月”宅,据称已经建成了297年,它的设计者匠心独运把住宅营建在了村后卧龙岗前凸的小山坡上,背后的花园直接连着卧龙岗,前院门紧贴一鉴池,不能直接出门,便特地右转弯下了台阶,再开了门洞,玲珑风趣。

  38岁的埭头村农妇周景艳是这样给我介绍“松风水月”宅为何得名:“松风,后山坡上松树拥幕,松风吹来,松涛阵阵不绝于耳;水月,月中之夜特别是中秋佳节,皓月当空,月映水中,在此赏月,情趣俨浓”。这一段介绍,她烂熟于胸,娓娓道来,却实在让人惊艳。

  是谁教会了周景艳这样诗意地介绍她的古村?周景艳说,她是桂林人,嫁来埭头古村15年,在3年前学会了对外来的游客介绍古村的风景。虽然她只有初中文化,但对埭头古村的十景,她都跟游客说得头头是道。在游客多的季节,周景艳可以凭着这些讲解,得到一天一百元的收入。

  她告诉我们,“松风水月”的价值,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陈志华教授发现的,埭头的乡土建筑还被陈教授写进了《楠溪江中游古村落》一书里,陈教授曾经五次来到埭头村,而她为了说好这些解说词,细细去翻阅了陈教授的这本书。

  在沿江古镇里

  “杀牛护树”是朴素信仰

  在楠溪江主流大楠溪中游的岩头镇苍坡村,有一个故事流传了八百年。

  现存的苍坡村是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由九世祖李嵩邀请国师李时日设计的,以阴阳八卦为理论依据,根据五行风水说来进行总体布局,突出文房四宝的构想。针对苍坡村西面笔架山,修了一条笔直街道为笔,街侧凿双池为砚,砚池边笔街旁置大条石为墨,然后以村为纸,喻为文房四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象征意味浓厚的建筑,被看作是楠溪江两岸的村落在农耕文化根深蒂固中的家园诉求。

  苍坡村入口,砚池边,有两棵参天的古柏,已是八百岁高龄。在仁济庙旁的望兄亭里,65岁的李家44世孙李修针老人跟我们说起了他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故事:八百年前,先祖李西斋在仁济庙前种下了几棵柏树,但是村人并不爱惜,有人攀折树枝,还总有人顺手把牛犊栓在柏树上。为了提醒村人,李西斋宣告了族规,若是有人再把牛栓在树上,就要把牛杀掉,以儆效尤。而后,李西斋设计了一幕,他买了一头牛犊,偷偷让自家长工栓在了树上,而后不由分说宰掉了牛犊,让村人分食了牛肉。从此,这几株柏树受村人爱惜保护,顺顺当当长成了参天大树。

  李修针老人说,这个故事早已经写进了族谱。村里每个人在孩提时代,都已经烂熟于胸。而苍坡人爱惜树木成为传统,许多人家院落里都植有上了年头的香樟、枫树,炎炎夏日里也是满院的清凉。

  楠溪江沿岸,这样有年头有故事的大树数不胜数。在岩坦镇屿北古村,尚书祠里有一株五百年的银杏树,还生着一株八百年的木樨。村长说,在祠堂的大柱上,还挂着一个木牌,那是村规民约,提醒村民们不准毁坏银杏、木樨等珍稀古树。

  美滩林上的“红与白”

  触发对未来的焦虑

  进入工业社会之后,楠溪江畔人丁兴旺的村落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不少变化,让人们与山水之间的亲密掺杂进了一丝丝紧张与对立,而楠溪江人没有忘记去想法子努力化解。

  谢灵运后裔、枫林镇书记谢向东说,过去的生活垃圾哪里舍得乱倒到溪里,那都是要做肥料的;过去的生活污水也没有这么多呀,现在镇里为处理这些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楠溪江沿岸的许多古村落里,都规划有统一的洗濯中心。溪水被引进村落,上游水淘米洗菜,下游水汰洗衣物,总是利用得节约、合理。村民们说,过去用水,要到溪边或者是瓠瓜井里打上来,辛辛苦苦挑回家。如今是水龙头一开就来,太过轻易了。过去村人建造房屋,大石头就取材自楠溪江里的鹅卵石,因此也不见如今河床这样抬高,河道淤积了。

  小楠溪流域,有一个渠口乡珠岸村,村里有一个环保名人,叫陈飞。因为到处宣传拒绝使用塑料袋,陈飞成了“中国十大民间环保杰出人物”,还成了全国人大代表。陈飞一出现在公共场合,总是拎着竹篮子,不管是在市县的两会,还是去北京开两会,他也总要拎上许多竹篮子送人,告诉人们拒绝使用塑料袋,拒绝白色污染。去年12月,陈飞委托去采访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记者,把自己制作的50只竹篮子拎去送给了与会者。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又跑到了北京新民菜市场,给买菜的市民送上竹篮子。

  对于塑料袋这样大费周章,倒不是楠溪江人突发奇想。每当台风或是大水过后,楠溪江那让人称道的美滩林上,有一种尴尬的景象让人心痛:红的、白的塑料袋,成千上万地挂在了滩林上,秀丽的景色就像毁容了一般。五年前,永嘉县开始实施楠溪江沿溪百村保洁工程,率先在珠岸村开展提倡“重提菜篮子、抵制塑料袋”活动,全面创建“中国无塑料袋第一村”。珠岸村里的5个肉铺和9个商铺的经营主联合制订《拒绝使用塑料袋公开承诺书》,村“两委”在每个肉铺固定位置配设稻草绳“挂袋”,向9个商铺免费提供竹篮和环保纸袋,向全村900多户家庭免费分发竹篮。

  在楠溪江支流珍溪沿岸,珍溪村村民张瑞华院落的花架下面,有一个漆成绿色的铁盖子,揭开一看,是一个六十多厘米深的浅坑,里面是可以降解的生活垃圾,泥土灰尘落叶等等。珍溪村家家户户都有这么一个小垃圾降解箱,这是村民们自己创造的庭院自净模式。他们把垃圾分类存放,可以降解的垃圾直接埋进坑里,让它自然降解,半年以后挖起,还可以作为肥料。而不能降解的垃圾,就捡出来,等废物回收或是由村里集中转运到镇里的垃圾集中存放点。

  张瑞华住在城里的小孙子随父母回乡度假,孩子特别认真地告诉我们,他最爱回到老家游泳了,“这里的水比哪里的游泳池都好”。


浙江日报 走读浙江 00013 楠溪江人的家园哲学 2010-07-16 nw.D1000FFN_20100716_8-00013 2 2010年07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