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创富年代

文章导航

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与本报联合召开专家沙龙

再问2010

  记者 刘刚 

  一

  幸福来得太快。

  就在今年春节,浙江“红绿蓝”董事长陈宇鸣还在心里犯着嘀咕,“2010年不会那么好过”。转眼半年过去了,上半年丰收已成定局。唯一让他感到有点遗憾的是,“没想到原材料价格上涨会这么快、这么多”。

  就像陈宇鸣一样,成千上万家中国出口企业,在2010年上半年,集体感受到了坐过山车般的晕眩:从去年订单寥寥到今年应接不暇。海关总署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出口额超过2008年同期。6月份,更是创下历史新高。

  不仅是出口。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透露,上半年,中国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物价”的可喜格局:投资增长主要靠政策推动逐渐向市场驱动转变,消费需求高位稳定增长,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一定控制。

  捷报频传!宏观经济形势却并未因此变得清晰易判,相反,“形势更加复杂,宏观调控的两难在加大”——来自高层的声音给了我们一个理性的提醒。

  此时此刻,我们需要一次冷静后的新研判。  

  二

  首先是出口。

  在上半年所有数据中,出口也许是看上去最令人欣慰的一个,订单来势汹汹,30%以上的超高增速,单月出口量赶超危机前,屡创历史新高。就连贸易顺差也如愿缩小。

  但是,这真的是危机前的美好时光吗?

  透过繁荣的背后,我们看到了种种不容忽视的客观原因:去年出口基数太低,国际采购商补库存,出口企业抢出口,如此种种,无疑都降低了上半年出口高速增长的成色。

  更何况,还有“欧债危机”。正如当初没人想得到,在希腊债务危机发生后,这场小国危机会蔓延至大半个欧元区,让国际硬通货——欧元成了跌跌不休的“脆弱货币”,今天,谁又能完全排除这样一种糟糕的前景:欧债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复苏中断乃至二次探底呢?倘如此,下半年出口又将遭遇怎样的打击?

  尘埃尚未落定。  

  三

  加薪,没有疑问!

  今年年初,在不少企业为产销两旺喜上眉梢时,他们发现,工人更难招了,以前在厂门口挂一块招工启事就不愁工人上门;现在,开着大巴到中西部省份上门招工,人家还不一定愿意来。与此相应,上半年,不少省市纷纷上调最低工资。

  这些都是确定无疑的信号。如果问,在攸关未来经济走势的种种变量中,哪一个可以做出几乎完全肯定的判断,那就是劳动力成本上涨。

  这是一次值得鼓掌欢迎的上涨。

  它是对中国产业工人能力和付出的一次迟到的认可和补偿。权威统计显示,近十年来,企业利润的平均增速远远超出了同期的劳动者的人均收入增长。现在,这种局面不可能再持续了,加薪告诉中国的企业家们,低工资支撑的高增长难以为继了。

  它也许还是倒逼“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最有力的推手。劳动力成本上升意味着什么?绍兴纺企“新中天”副总张水华看得一清二楚,这几年,他所在的“新中天”已经停止产能扩张,而将重心放在质的提升上,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多品种、差异化”。  

  四

  时至今日,这依然是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救市”。

  金融危机后,中央政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出了高达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今年上半年,4万亿的刺激效应依然清晰可见。

  但救市之举并非长治之策。当经济回暖向好逐步巩固,下半年,人们更关注的是民间投资如何跟进,以及政府如何推动民间投资。

  机会大门似乎已经打开。促进民间投资“新36条”的出台,让民营企业家们看到了新的机会,但是,那些对民间投资放开的垄断行业,能否成为今后中国民资尤其是浙江资本的新舞台,依然充满未知。

  同时,民资对房地产的投资偏好依旧。尽管上半年,在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下,这种冲动受到一定抑制。

  任何投资都追求收益最大化,如何让民间资本的个体理性与“中国制造”产业升级的集体理性合拍共鸣?也许,这是一个比应对危机更长久、也更需要政府决心的考验。

  五

  毋庸讳言,消费还不是中国经济的主角。

  金融危机的突然来袭,让人们看到,长期以来我国出口一枝独秀的增长格局,原来潜伏着如此大的风险。其后,拉动内需、出口转内销,竞相成为各地政府、企业的选择。

  半年过去了,关于内需的种种期待,没有像外需般迎来惊喜连连。相反,大蒜涨了,大豆涨了,绿豆也涨了,房价已处于高位……对普通家庭来说,在收入增长跟不上涨价步伐的情况下,多花钱的底气怎能充沛?

  而下半年该怎么花钱依然令人纠结。还有什么东西会涨价,已经不再陌生的CPI究竟会怎么走,通胀压力会不会来,对这些问题,普通消费者只能是一头雾水。

  还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内需乏力,外需的惊喜也大打了折扣。虽然如雪片般飞来的订单符合期待,但我们的出口依存度本已过高,在内需无显著改观的前提下,出口大步流星,内外需不平衡的状况岂非在加重?  

  六

  是的,一切都尘埃未定。

  但对于未来,我们仍然可以努力看得更清晰。当2010年走过一半,我们试图为您带来一双穿透下半年迷雾的“慧眼”。

  7月10日,我们与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携手举办“2010下半年宏观经济及政策走势”沙龙,盛邀十余位京、浙两地资深专家出席,他们或擅长宏观经济分析,或专注于金融、产业分析;或为资深学者,或为优秀企业家,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共同研判下半年出口、加薪、消费、民间投资等本报读者的共同关切。

  再问2010,为我们更美好的2010。


浙江日报 创富年代 00013 再问2010 2010-07-13 nw.D1000FFN_20100713_4-00013 2 2010年07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