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乐活人居·关注

远炒作 亟需量化本土的指标

——低碳改变人居文化报道之三

  本报记者  俞亦赟 

  

  随着低碳的流行,我们发现身边不少楼盘都纷纷打出了低碳住宅的口号,可是这些号称低碳的房子究竟成色如何呢?为此,我们采访了亚洲人居环境协会副主席、中国房地产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专家组组长开彦先生。

  他告诉我们:现在国内还没有能达到国际标准的真正低碳建筑,甚至可以说差距很大。当前市场上大多数号称低碳的项目,仅仅把低碳作为促销的噱头或抬高身价的招牌。而各种机构颁发的奖项,也让低碳地产逐渐沦为“低碳炒作”的工具。很多开发商打出低碳口号只是纸上谈兵,是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以便更快地把房子卖掉。

  房地产业

  是第一能耗大户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高能耗、高排放的大户。从建材的生产、运输,到房子的建造、维修、拆除,以及住宅运行过程中照明、采暖、使用家用电器,都消耗大量能源。资料显示,随着城镇化加快推进,预计到2020年,房屋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将占社会总能耗的40%,成为第一能耗大户。所以要让这样高能耗的产业实现低碳,那绝对不可能一蹴而就。

  据测算,如果将房屋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能耗折算为碳排放,新建1平方米的建筑就要排放约0.8吨二氧化碳,按照我国当前每年新建20亿平方米房屋计算,相当于每年增加碳排放16亿吨。整个建筑业的碳排放量几乎占到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0%,远远高于交通运输和工业领域。每年竣工面积达7亿平方米以上的房地产业,无疑又是建筑业中碳排放的大户。

  房地产业高能耗、高排放的现实,也意味着房地产业节能减排、走“低碳地产”之路还很长。当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房价问题的时候,少有人关注房地产业的转型。事实上,房地产业能否顺应低碳经济的大势,走上一条低能耗、低排放的发展道路,或许将在更大程度上决定这个行业的前景。

  低碳住宅要传达

  低碳的生活理念

  “其实低碳住宅不仅仅是量化的指标,有的时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倡导。比如现在三个人的家庭最好住90~120平方米的房子,而开发商动不动就造160平方米、200平方米。多一个平方米就要多很多碳排放量,大户型的房子显然很不符合我们低碳的生活理念。”开彦先生说到,“我们要打造低碳住宅,首先就要少造豪宅,多做小户型的精装修公寓。目前整个房地产的发展结构功能体系并不完整,高档房、高价房占据了过大的比例,普通的商品房比例很少,而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我认为从比例和整体发展上都不到位,所以整体的结构还是不完整的,我深信通过我们这次调整以后,我们的房地产发展会越来越健康、越来越理性。美国有一个绿色建筑,它有一个口号就是尽力增长,我想我们一定会从尽力增长这个角度去理解国家的政策,打造品质、绿色、低碳建筑,使之更加符合我们大多数人的需求,我相信通过这一轮的调整,房地产业会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好。”

  另外精装修也是低碳的一个方向,毛坯房在后期装修过程中拆除、重建都要产生巨大的碳排放量,所以很不低碳。精装修房由于是一次成型的,所以避免了很多重复建设的可能,很低碳。

  “低碳”量化指标

  正在审批

  “低碳地产”早已不是新鲜的概念,与此相似的“绿色住宅”、“低碳社区”等提法近年来在房地产市场上颇为流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缺乏权威的、可量化、可操作的认定标准是目前低碳地产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这导致开发商缺乏指导,购房者缺乏参考,低碳地产长期停留在概念上,难以评估。

  针对这一现状,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在近10年推广“生态住区”的实践基础上,编制了《中国绿色低碳住区减碳技术评估框架体系》,目前已上报有关部门审批。

  据了解,《评估体系》参照目前在全球覆盖最广、最权威的节能认证标准体系《美国绿色建筑标准LEED》,确立了住区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将建筑节能、节水、绿化和低碳交通四大系统节约的能源折算为相应的碳减排量,并进行量化的评分。

  2009年起,房地产商会已经在全国不同气候区首批选取了10个“绿色低碳住宅示范项目”,通过在这些项目示范、推广绿色低碳技术,促进绿色金融、低碳技术、低碳产品的应用。

  根据示范项目的经验,按照每年每平方米减20公斤碳排放的标准,相关专家算了一笔账:在住区方面,目前全国约100亿平方米住宅可改造为绿色低碳型住区,绿化、节水、节能、交通四大系统年减碳总量就能达到2亿吨。商业建筑能耗为住区的10到15倍,估算每年减碳空间至少可达10亿吨。再加上建筑施工环节可减2亿吨。仅以上3项,每年可减少的碳排放总量约为14亿吨左右,由此节约的建设、运营费用可达7000亿元左右。


浙江日报 乐活人居·关注 00019 远炒作 亟需量化本土的指标 2010-06-10 nw.D1000FFN_20100610_7-00019 2 2010年06月1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