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理论视野

完善农村生活污水 处理设施供给机制

  杭州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研究员

  朱明芬

  

  “活经济”:增强自愿供给的资源禀赋功能。农村生活污水设施建设具有资本密集程度高,建设规模大,资本回报周期较长,甚至无经济回报(但具有明显的生态溢出效益)等特点。从浙江杭州看,它的供给主体主要是村集体,所以“活经济”就是要活跃农村集体经济。在新的形势下,活跃集体经济,必须紧随城市化、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发展机制,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和旅游休闲经济,依托区位优势承接城市产业转移和发展物业经济,依托“企业+村集体+农户”模式,鼓励企业投资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通过鼓励开展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完善和落实村级发展用地政策,支持村级创收项目建设,增加村级收入,化解村级债务。同时,加强管理,不断完善村级集体经济的运行机制,包括完善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完善村级民主管理机制、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制发展。

  “重受益”:提高自愿供给的投资边际收益。提高公共品自愿供给的投资边际收益主要是提高自愿供给者的受益程度。从提高投资边际收益视角激发自愿供给动机, 需要顺应人们的利己理性, 最大程度上满足自愿供给动力中的趋利目的,其路径主要有:设置生活污水设施产权制度保证投资收益。并依据“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 明确中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经营权、收益权;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分类建设机制。根据当地村落的自然地形地貌、农民居住分散度、村级集体实力和农民支付能力、环境质量要求、村两委管理水平等情况确定农村生活污水建设模式、建设规模、投资大小,切忌一种模式到底,同类规模盛行,以达到经济规模、优良效果;建立层层管理,各负其责机制。农村生活污水设施管理要建立“村专管员→村委→乡镇→县环保→技术服务公司”,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管理模式,从而提高自愿供给的投资边际收益。

  “促互惠”:培育自愿供给的社会偏好。农村社区是一个“熟人社会”,农民对 “信誉”、“脸面”等社会性收益的关注度很高,往往会促成政府与集体和村民、或集体与村民、村民与村民之间基于“互惠”条件下的合作。促进农村生活污水设施“互惠”性自愿投入的途径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积极鼓励农民群众通过投资、投劳等方式,投身生活污水设施建设,政府再按农民实际筹资筹劳额的一定比例进行补助。二是充分发挥“意见领袖”、“强势人物”在生活污水筹资集体行动中的组织者作用,有利于集体行动取得预期目标;三是通过通报表彰、发放奖状、树立碑亭等方式,吸引本地企业家无偿捐赠。

  “强规制”:预防自愿供给的负面效应。针对目前农村生活污水设施运行中存在的建设选点与处理模式选择上随意性较大、处理池设计与质量不过关、污水管网系统建设不完善、管理长效机制缺乏、资金未能专款专用、安全意识淡薄、安全隐患多等问题,政府应当在这种混合型公共产品领域给出合理的制度安排。具体而言,各区、县(市)会同乡镇(街道)对村级农村生活污水设施建设资金、财政补贴资金使用中的公开性、民主性、程序性进行考评,对随意改变资金用途等行为,制订惩处措施;应将包括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纳入政府考核体系,促进各级政府重视环境治理工作;市级政府职能部门,重在组织检验、评估,并申办本级财政对绩效评估突出项目奖励资金。


浙江日报 理论视野 00008 完善农村生活污水 处理设施供给机制 2010-06-04 nw.D1000FFN_20100604_7-00008 2 2010年06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