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人文世界·钱塘江

远眺客星山

  孙侃

  

  自慈溪市区出发,沿宽阔通畅的33省道,往西南行驶约十公里,即可眺见一座状如金字塔的山峰。山虽不高,但在四周峰脉的衬托下,颇显峻奇。这就是客星山,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即严子陵的归葬地,今为慈溪市横河镇子陵村所辖。

  作为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代表人物,摆脱功名利禄、谋求独善其身、追求高洁人格、铸造高贵传统文化精神的严子陵,一向受后人赞颂。“如云出于山,游于天,复归于无间,不可得而累也。则激清风,耸高节,以遗后世,先生之道可见于是矣。”这是唐朝文学家梁肃对严子陵的极高评价。与那些为攫取更大权力,以退为进、待价而沽的假隐士不同,严子陵在东汉初年虽屡受光武帝刘秀的征召,堂堂皇上甚至屈尊垂见、再三恳求,但他始终以当面拒绝和隐居山林的方法加以回避。其实,深谙世事的他既不愿意成为某个帝王或政治势力的附庸,更不愿意成为皇权更迭和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的行为绝非一时冲动和刻意摆谱。除了看清帝王的本性之外,也是那个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一种被迫为之的自我保护和自我完善。峨冠高耸,衣裾飘逸,决意离去的严子陵走出东汉洛阳城皇宫,依黄河东行,由泰山折南。如同霞光隐于云天,他消遁在那条逶迤于诗画江南丘陵地带的美丽大江之侧,在富春江畔那处高高突起的巨岩之上垂钓悠闲。

  而我眼前这座归葬着一代隐士的客星山,其得名与他的气节有关,也与他的狂狷有关。还是在刘秀竭力劝说严子陵入宫为官之时。刘秀彻底放弃威仪和架子,把严子陵请入宫中,索性与之同床共寝,并回忆起两人当年在长安太学府游学时的亲密无间。岂料入睡后,严子陵竟然把自己的一只脚搁在刘秀的肚子上!敢于把皇帝的肚子当成垫脚石,这可是怎样的一种胆大狂狷的行为?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有哪个文人敢于对帝王如此作为?次日,当太史官向刘秀奏报,说昨晚有一颗客星冲犯了御座,情况危急时,刘秀却淡淡一笑,说:“没什么,这是因为昨晚我与故友同床共寝。”没错,严子陵此举乃精心设计,有意为之。他要以此提醒君主君民平等、皇权有限的意识,具有极其强烈的警世劝勉之意。而正是因为这则“客星冲犯御座”的故事,严子陵出生之地的这座山,被人们命名为“客星山”。

  公元43年,八十岁的严子陵终于驾鹤西去,其陵墓就筑于家乡的客星山上。当年在此修筑有规模颇巨的墓祠,历朝历代又几经修葺,但已在急遽的时光中倾圮消逝。元朝诗人黄溍曾作有《陈山夜泊》一诗,就记载了当时严子陵墓祠的破败景况,表达了他对严子陵高风亮节的追念之情:“一柱孤撑杳霭间,人言此是客星山。流风百世今谁继,应诏诸贤故未还。荒冢草衰迂石路,高斋月满闭松关。穷年漫迹苍江上,及此维舟独厚颜。”而上世纪60年代的那场“文革”,又使仅存的墓祠遗迹彻底毁坏。如今,即便你入得山中,也无法寻见有关祭奠绝代隐士严子陵的任何遗存,留下的只是一片孤寂,一片冷清,一片遥远的忆念。

  然而,严子陵所遗留的精神力量无疑是永存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旷世赞美,高度概括了严子陵人格力量的非凡魅力,以及对于历代后世的巨大影响。是的,我们需要信念支柱,需要理想召唤,也需要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前人留给我们的道德情操、思想情怀,无疑是一笔超乎物质财富的最值得珍视和弘扬的文明遗存。站在田野上,远眺客星山。我忽然感悟:对于逝去的碎痕,我们无须叹惋;对于精神的馈赠,我们只需参悟。高山仰止,景行行之。我默默伫立,屏气凝神,似已彻底感知此处山水的非同寻常,谛听到前人深邃的呼吸,进入遥远的回想,并沉入思索。

  一竿细竹,钓出了千秋万古的清名;遗世独立,为后人做出淡泊名利、自由高傲的精神表率。严子陵的功成不居、戒贪戒躁、追求自我完善、倡导正气清风的人格力量和精神操守,何尝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之精华,也何尝不对当今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所启迪?而身处现实社会和时代大潮的我们,应该从中悟得些什么?记取些什么呢?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钱塘江 00019 远眺客星山 2010-06-02 nw.D1000FFN_20100602_8-00019 2 2010年06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