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光耀世博星空
本报记者 杜大强 陈文文
本报记者 杜大强 陈文文
“骑上科技的骏马,弹奏文明的旋律,发现人文的奇葩,积淀成长的智慧,寻找生命的海拔……”
这是《世博博物馆馆歌》中的一句歌词。
从世博园1号口入园,你最先看到的就是讲述世博历史故事的世博会博物馆。
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包括1900年巴黎世博会上罗丹的《思想者》、1937年世博会毕加索为西班牙馆创作的《格尔尼卡》草稿等在内历届世博会的一大批宝贝。
而黄浦江对面的国家馆区内,从《晚钟》等法国7件珍品到布拉格查理大桥上的幸运雕像,从守护哥本哈根近百年的小美人鱼到埃及法老半身雕像,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珍品和高水平的文艺演出令世博园成为感知人类心灵的花园……
艺术,是一条通往人类精神世界的“神秘小径”。
这些暂别故土、远渡重洋而来的国家宝藏,以人类最自由的想象力,承载起历史的沧桑,守护着生生不息的文化之魂,共同在世博园中演绎出一次跨文化、跨时空的人文对话。
(一)
疏林薄雾中,两个脚夫赶着驮炭的毛驴,缓缓步向城门。此时,虹桥上已是一片嘈杂,来来往往的行人中,有商贾、百工,也有官宦;太阳升起,生意人的吆喝、船工号子萦绕耳边……
这不是电影,也不是模仿秀,这就是被誉为中国馆“镇馆之宝”的“动”版《清明上河图》。
经过高科技的神来之笔,一幅东京汴梁繁华市井图“复活”了,不经意间,仿佛你能一脚走上前,和他们打招呼,漫步东京汴梁老街。
与“动”版《清明上河图》相比,5月10日才开馆的埃及馆里,8件国宝静默无声,却散发出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令期待已久的观众惊叹不已。
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展品是一对法老夫妇的雕像,表情生动鲜活,宛若微笑,甚至连耳骨纹路都清晰可辨,体现了2900年前古埃及高超的工艺水平。
“每一件展品的年龄都超过3000年,”馆长马格迪告诉记者,这些雕像均来自开罗博物馆,“本来游客只能在埃及博物馆里才能看见它们,但是在世博园里,它们将陪伴游客足足6个月。”
(二)
人文世博的开启,是对生命海拔的寻找,对成长智慧的沉淀,彰显出人类对历史的尊重、对当下和未来的憧憬和思考。
世博会的“华丽转身”,也开启了一个人类文明对话的新时代,更留下了众多精美的艺术印记。
1867年世博会展出的《拾穗者》、《晚钟》等作品,成就了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米勒。
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开幕式上演奏的名曲《蓝色多瑙河》早已成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
1889年的埃菲尔铁塔,堪称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1900年,在巴黎世博会上,罗丹平生第一次集中展出了他的上百件呕心之作,其中雕塑作品《思想者》已经成为人类不朽的经典;在另一个展区专门陈列奋斗了近40年的莫奈、塞尚、雷诺阿等印象派大师们的作品,印象派自此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绘画流派之一……
上海世博会期间,围绕“城市现状”的主题,19位享有国际盛誉的艺术家在世博轴雕塑展上展示他们的作品。世博会结束后,9件作品将永久留存。
7月28日到8月11日,“中国艺术周”也将拉开,中国当今近百位艺术家强势出展,东方艺术的无穷魅力将向世人展现……
(三)
民族的,世界的。
平民的,高雅的。
古典的,通俗的。
“混搭”也是一种美。
在世博园宝钢大舞台,“中国元素空间”,青瓷、扇子、剪纸等手工艺人们在展示“中国绝活”,老外们看得目不转睛,学得认真专注。
而在阿根廷馆内,原汁原味、华丽高雅、热烈奔放的探戈表演曲终人没散,意犹未尽的中国观众围住阿根廷舞蹈家们,大秀中国式探戈。
音乐、舞蹈、绘画,
多元、多样、多彩。
世博的星空,因人文的光芒而更加璀灿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