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文章导航

浙江防灾减灾常态化

  本报杭州5月11日讯

  记者 汪成明 

  通讯员 闫拥洲 余刚 

  

  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我省防灾减灾常态化创新之举,走在全国前列。

  救灾预案全覆盖

  防范胜于抢险。至去年底,全省乡镇、村(社区)基本完成编制工作,形成了从省到村(社区)的多级预案系统。

  预案中均写明避灾场所地址、需要转移人员的数量、转移路径等,村级预案更是责任明确到人。经常性的预案演练,使基层干部、群众防范灾害意识和互救自救能力极大增强。

  去年8号台风“莫拉克”影响我省时,全省启动避灾安置场所3000多个,安置转移人员60余万人。各地同时还与大型商场、超市签订协议,代储救灾物资,确保灾后24小时内救灾物资到位,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投入“避灾工程”建设资金近4亿元,已建避灾安置场所5600个,可容纳群众185万人。今年计划再新增1000个避灾场所。

  倒房重建政府补助

  从2006年起,我省率先在全国探索实施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按照农户自愿参保、政府补助推动,保险公司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确保因灾倒房后,受灾群众迅速实现“居者有其屋”。省民政厅还专门出台相关办法,规定裁定程序,仲裁索赔农户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异议,保障参保农民利益。

  2009年,全省所有市、县(市、区)参加农村政策性住房保险农户达1000余万户,保费收入1亿余元,参保率达到98.55%;全省共赔付7787.34万元,赔付率达到69.9%。

  救灾资金直补到户

  我省是多灾易灾的省份,仅2009年,全省累计受灾人口1071.2万人,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06万人,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9.8亿元。

  灾害发生后,我省各地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加强值班,确保通讯畅通;及时派出工作组,指导做好转移安置工作和灾情核查。各级民政部门同时迅速开展救助。从2007年开始,我省试点救灾资金直补到户,加强资金末端监管,减少发放环节,提高发放速度。去年全面实现了救灾资金直补到户。

  我省各地还积极探索慈善超市的运作方式,为当地受灾困难群众提供慈善救助。目前,全省已有慈善超市346家,覆盖人口1700多万,累计接收捐款3440余万元,物资价值900余万元,每年受益群众近220万人。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ICP备:浙B2-20080242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628号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浙江防灾减灾常态化 2010-05-12 nw.D1000FFN_20100512_3-00003 2 2010年05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