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5·12,为了重生的纪念

文章导航

来自援建一线的报告

  本报记者 吴雅茗 

  杭州:

  浙川大道成风景

  杭州指挥部主要承担青川县竹园新区的建设任务,并对口援建竹园镇、建峰乡、白家乡、金子山乡一镇三乡,确定各类援建项目76个,总投资近16亿元,援建项目和投资量均居全省第一。

  截至目前,已有51个项目如期竣工,完成任务总量的85%。所有援建项目将在8月底前完工。 

  4月底,全长8.4公里、投资3.49亿元的浙川大道已全线贯通,为全省援川项目中投资最大、规模最大、建成后的效益最高的一个重大骨干项目,在四川全省援建项目也首屈一指。沿线的浙川南路、浙川北路、杭州大桥、智慧大桥等10余个工程均提前完工;总长10公里的四条防洪堤已成为青竹江畔的一道亮丽风景;坐落在海拔近1000米、全长35公里的竹下公路已通车……

  此外,杭州帮助当地实施产业项目13个,投入补助类援建资金5000余万元。积极引进“娃哈哈”、“蓝天制衣”等3个企业入驻“川浙产业园”,引资6亿元,黄沙坝浙商产业园投入援建资金1100万元。4个乡镇的2万多老百姓已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和对口援建的成果。

  宁波:

  15个月抢建新县城

  宁波指挥部援建青川县城乔庄镇,但直到2009年3月,国务院才确定青川县城原址重建,这使他们县城重建的规划滞后了9个月,时间十分紧迫。

  宁波指挥部仅用了2个月,会同设计单位完成了青川县城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编制,既合理避开了断裂带,又基本满足了县城功能的需要。又仅用半年时间,县城20个援建项目全部开工建设。

  青川县城十分狭小,要在1.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恢复县域功能,对指挥部是极大的挑战。他们一边腾挪板房,一边开工建设,半年内,完成板房腾挪、临时自搭过渡房搬迁共计5700多间,帮助青川县新搭建板房2500多间,拆除各类房屋17000多平方米,保障了县城援建项目的顺利开工。

  目前,青川县城入城干道全线贯通,乔庄河整治主体工程完工,乔庄小学幼儿园全面竣工,所有房建项目主体结顶。到今年8月,所有项目将完工。宁波指挥部,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15个月内建成一座新县城!

  温州:

  援建点建成了景点

  青瓦白墙,木栏花窗;户户庭院,家家果园,这不是世外桃源,这是青溪镇阴平村。这个地处四川山区、曾在地震中严重受损的村落,在温州指挥部倾力打造下,如今已经是四川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援建结束后,农民靠什么生活?”温州援建指挥部考虑到青溪镇离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很近,旅游业相对发达,农房重建施工前,他们对房屋进行了统一规划,外形上突出川北民居风格,突出“生态、旅游”特色,这样村民们搬进新房后,就可以搞农家乐增收。 

  在青溪镇,温州援建指挥部着力打造的1个新农村示范村和8个农房重建示范点,把农房重建和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为村民们发展庭院经济做足准备。去年5月以来,青溪镇就已经新发展农家乐近20家,接待游客近10万余人次。

  日前,温州指挥部又请来家乡的旅游局,去青川县开展旅游考察、合作洽谈与签约,并开展乡村旅游(农家乐)技术服务培训。未来三年,温州将定期组织“千人游青川”活动。今年下半年,温州将免费为青川县培训所属青川县旅游局、唐家河风景管理局、东河口遗址公园、青溪片区旅游景点等管理人员50名,并协助青川县协同广元市在温州举办旅游推介会。

  湖州:

  派员助农民增收

  去年底,湖州17个全额投资类项目完成,提前实现了“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在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以后,湖州着力提升灾区软实力,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授技能,促增收。在马鹿乡建成蔬菜大棚种植基地、简家禽业“跑山鸡”鸡苗生产基地、七佛乡的“七佛贡茶”种植加工示范基地、楼子乡的袋料香菇生产基地四个农业产业基地后,湖州先后从家乡派遣了27名农业专家,培训了1000多名农民。这些项目建成后,能为当地群众增收1000万元以上。

  湖州指挥部还对三个乡近万名农民进行了免费健康体检,建立了终身健康档案。还建立了100万元的“南太湖”助学基金、温暖基金和20万元的浙疏思源奖学金。

  嘉兴:

  发扬“红船精神”好又快

  嘉兴援建青川县的房石镇、曲河乡、前进乡、乐安寺乡、蒿溪乡、大坝乡等一镇五乡。

  2008年8月18日嘉兴指挥部在青川县房石镇挂牌成立,成为全省第一家挂牌成立的地市级指挥部。嘉兴援川干部发扬嘉兴“红船精神”,追求“又好又快”,全力推进项目建设。2009年9月1日前,嘉兴市本级和嘉善、平湖、海盐、海宁、桐乡援建的4所学校、6所卫生院全面建成并交付使用。其中嘉兴市本级援建的房石九年制学校和房石镇卫生院项目,只用了180天工期就完成了国家定额500天的建设任务。

  嘉兴援建的项目不仅速度快,而且质量优,房石九年制学校是浙江省援建项目中第一个荣获“天府杯金奖”优质工程的项目。

  绍兴:

  修堤造地建新房

  绍兴市援建指挥部率先建成的防洪堤,为青川百姓抵御了洪灾。2008年抵川后,绍兴指挥部率先启动修建集防汛、围田、交通、景观功能为一体的防洪堤,并通过统一征地、板房“腾挪”等工作,为关庄中小学、人饮工程、社会福利中心、安居小区等援建项目建设和灾区群众居民房建造、道路建设等新增了400亩左右的可建设用地。

  该工程于2009年7月8日通过竣工验收,成为我省援建项目中首个通过初步设计批复的工程,在全省水利援建工程中率先竣工、率先验收、率先移交,并在抗御2009年“7·16”特大洪水中经受住了考验并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不让受灾群众“住新房、吃红薯”,指挥部于2009年初在全省率先提出实行“造血”和“输血”相结合的产业援建思路,实施了长毛兔、生猪、黄羊、土鸡等特色产业援建项目,帮助当地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带动百姓增收致富。

  金华:

  八百万投向产业帮扶 

  将建基地作为富民惠民的抓手,以求长效。这是金华市的一大特色。金华市共安排产业援建项目补助资金830万元,强力打造乌天麻、有机茶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及其深加工项目。

  金华市本级指挥部帮助孔溪乡建成茶叶、天麻、食用菌、高山生态土鸡等四个特色产业发展基地。另外,总投资约1000万元的孔溪乡大棚蔬菜基地已建成,被列为市、县两级灾后重建现场会参观点之一。此外,金华市下辖的义乌市、永康、东阳等指挥中分别帮助所在的乡镇建成了万亩核桃基地、枇杷基地、千亩竹荪栽培示范基地等。

  衢州:

  “小西藏”里创第一

  衢州指挥部援建的马公乡是青川的小西藏,地处最偏远、受灾最严重、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平时经常断路、断电、断通讯。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衢州指挥部13名干部甘于寂寞,率先全省基本完成全额投资类援建项目建设任务,农房重建在全县率先完成。指挥部着力推进产业援建机制创新,在桥楼乡开建“江山白菇高效栽培示范园区”,200多套4000多平方米的废旧板房种植江山白菇近20万袋,实现销售额80多万元,成为全省产业援建亮点之一。

  舟山:

  生态村里助富民

  舟山对口援建的是青川红光乡。按照“生态、精致、特色、文化”的要求,舟山精心打造东河口村三元坝社村民安置点,并帮助该乡发展长毛兔产业。目前,红光乡长毛兔养殖基地已育种近3000只,全乡已建兔笼20000孔。截止2010年4月底,红光乡境内已投入各类援建资金近1亿元,其中由舟山市本级实施的援建项目投入3881万元。

  为了让青川的明天有更多的栋梁之材,舟山指挥部积极开展“资助灾区中职学生培训就业项目”,从2009年9月起招收50名初三或高一的灾区学生到普陀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进行为期2-3年的旅游文化、数控机床等专业学习,普陀区旅游局负责就业实习实训与就业推介工作。目前,在舟山就读职业学校的灾区学生已完成第一学期学业,开始了第二学期学习。

  台州:

  建最优最美新房

  台州援建的沙洲镇三镇一乡是在青川县范围内受灾面最广、受灾程度最重、民房重建量最大、建设条件最差、社会情况最复杂、生活条件最艰苦的片区。

  建房建得好是台州援建的一大亮点。在浙江省援建青川县的49所学校中,台州援建的沙州镇中小学工程最具创新理念;营盘乡小学工程建设速度最快;木鱼镇中小学工程建设档次最高;姚渡九年制学校品味最高。沙州镇中小学工程、木鱼镇中小学工程被评为四川省“天府杯”优质工程奖。

  温岭市指挥部开展的生土结构农房建设试点课题被浙江省建设厅立项并获优秀课题奖。2009年2月28日,沙州镇被评为 “广元市灾后农房重建特殊贡献奖”,全市214个乡镇中只有4个获此殊荣。

  丽水:

  把石坝当成家乡建

  “用建设丽水的心,做援建石坝的事”,丽水指挥部高标准建设石坝场镇,迄今为止,已超额完成援建的实物工作量,达到了三年规划投资的1.6倍。

  一堤一园(健身公园)二楼(科教文化中心、园丁公寓)二路(二条长达2公里的市政道路)五桥四区(四块建设新区),这样的场镇配套项目将石坝的建设提前了50年。指挥部特别引入浙江文化,打造了以世界遗产——廊桥为主的健身景观带,为石坝乡打造了一张金名片。石坝乡的村民给丽水市援建指挥部送来的感谢锦旗四十多面,为全省援建系统之最。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ICP备:浙B2-20080242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628号

浙江日报 5·12,为了重生的纪念 00014 来自援建一线的报告 2010-05-12 nw.D1000FFN_20100512_5-00014 2 2010年05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