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政治纵深

群众意见针对少数干部——

“鱼水”还是“油水”?

——干群关系的双面解读

  核心提示:

  贵州瓮安、云南孟连、湖北石首等事件接二连三发生,震动全国。这些事件的发生,让人们将更多的目光投向时下的干群关系。 

  现在的干群关系究竟怎样?群众如何看待干部?干部又如何看待和评价自己?造成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的根源是什么?这些都是大家关心的话题。

  日前,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发布了一份关于“社会关系与社会稳定”的调研报告。有关调查数据所揭示的干群关系,有点出乎我们的意料:一方面,是超过五成以上的社会公众对干群关系“没有感觉”;另一方面,却是55%的国家公务人员认为干群关系“很融洽”或“较融洽”。

  一面镜子照出了两种镜像。干部和群众,为什么在对双方关系的认知上,出现如此大的偏差?记者采访了部分基层干部、群众和相关领域的专家。

  超过五成被调查者认为——

  对干群关系“没有感觉”

  “你怎样看待现在的干群关系?”调查显示,不同社会群体回答“没有感觉”的比例很高,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及个体工商户分别占到了46.2%、43.5%和45.7%,专业技术人员与办事人员则分别占到57.1%和55.7%,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和学生选择“没有感觉”的比例更高,分别达到64.6%、60.1%和占56.1%,而农业劳动者和失业无业人员分别占39.3%和39.1%,其他占41.7%。  

  “没有感觉”是怎样的一种微妙关系?调查问卷中的另外两个问题也许能给出答案——

  在与本社区(村)干部在路上见面时,一般会主动打招呼的,接受调查的普通群众中的商业服务人员和产业工人分别仅占20.3%和25.1%;农业劳动者主动或比较主动打招呼的比例高一点,占到41.9%。有关专家认为,这可能与村落社区更多,是一个熟人社会相关。回答“不认识”的,商业服务人员与产业工人分别占25.3%和34.0%。而本社区(村)干部主动与群众打招呼的比例却出奇地低,所有社会群体几乎都没超出5%的比例,其中社区(村)干部主动与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人员打招呼的仅分别占0.8%和2.5%

  “您与本街道(乡镇)干部在路上见面时一般会主动打招呼吗?”被调查者在回答“主动打招呼的”比例,比与社区(村)干部的比例还要低,仅为一成多。而选择“不认识”的比例却高达50%左右。其中,选择本街道(乡镇)干部主动与普通群众打招呼的更是寥寥无几,最高的产业工人也仅为3.8%,个体工商户还不到1%。

  “见面打招呼”这样一个日常生活的细节,却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前干群关系的尴尬。

  为什么“剃头挑子一头热”——

  干部其实有难言之隐

  调查同时显示:在回答“你怎样看待现在的干群关系?”时, 55%的国家公务人员却选择了“很融洽”或“较融洽”。

  为什么会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

  一些专家认为,主要原因是一些干部在政治资源、社会交往和经济收入等方面,与群众拉开了距离,普通百姓尤其是处于相对弱势的群体对干部缺乏认同,更谈不上感情上有共鸣,造成群众对一些干部产生信任危机。

  “办公条件越来越好了,但群众办事却越来越难了;高速公路越修越长了,干部和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手机汽车越换越高档了,干部和群众的联系却越来越少了……”这句顺口溜,虽然多少有些夸张的成分,但也从某种程度上道出了干群关系。

  一方面,群众对干部有怨言,可另一方面,干部本身也有说不出的苦衷。一位在省级机关工作的被调查者反映,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并不是他们不愿意。只是在机关工作,总有开不完的会议、看不完的文件、忙不完的应酬,下基层调研,只能是走马观花,敷衍了事。

  一位县级领导干部说,我们经常深入基层,到群众中调研,有时还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但群众总与我们不近乎,也不太愿意说实话。 

  最近,浙西南某县发动县(处)级领导、乡镇部门领导班子成员、部门派驻农村工作指导员和乡镇驻村干部等人,同时走进该县342个行政村,开展为期5天的“民情普查”活动。但老百姓质疑,这样的“运动式”深入基层,又能摸到多少真实情况?

  记者了解到,还有一些地方将“蹲点多少天、记了几本民情日记”作为对干部考核的“硬指标”,甚至有的地方要求干部必须回老家住几天。但如果干部身入而心不入,考核数据纵然完成得再漂亮,对群众的感情却没有多少增进。

  一些人认为,现在的“三门”干部不少,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机关门,这些人只在城市里转悠,到农村很少,跟现实生活脱节。对群众不了解,说的话群众不爱听,关系怎么能融洽?

  一些人甚至把当前的干群关系解释成“油水关系”:把一滴油滴在水上,表面看来油与水是“亲密接触”了,但油是油,水是水,谁也没有浸润渗透到对方中去。而且,不管油的“温度”多高,也不管你如何加大“油量”,但油总是会浮在水面上,油终归是油,水依然是水。

  对各级政府较为信任

  令人欣喜的是,我省干群关系总体上还是较为温和的。调查显示,认为今后两年内,本地干部与群众关系的趋势将趋于缓和的被调查公众中,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占64.1%、53.2%和59.8%,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也分别占49.2%、52.0%和54.6%。

  调查还显示,社会公众对各级政府的信任度均值都大于6分,总体而言对各级政府较为信任。在询问“我们是否应该非常相信政府”时,不同职业群体大多持肯定态度。认为“应该相信政府”超过八成的有国家公务人员和经理人员,超过七成的有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个体工商户及学生,其他群体也都在六成以上。这说明群众意见仅仅针对少数干部本人,政府公信力并未受到根本性损伤。

  社会公众普遍认为,改善干群关系是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促进社会稳定的首要措施。在询问“您是否同意改善干部和群众关系是政府的工作重点”时,不同社会群体普遍赞同。这说明各级党委、政府对密切干群关系的种种努力是具有成效的,也说明了各界群众对干群关系好转满怀信心,充满期待。

  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杨建华:干群关系正在逐年好转,这是无可置疑的。但在干群关系上有一定比例选择“没有感觉”,无论什么原因,都说明干群关系还需进一步好转。

  导致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生疏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部分干部出现机关化倾向,与群众的联系少了,感情淡了;二是一些乡镇受财力限制或不正确的政绩观影响,热衷于发展经济,却忽视了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需求,民生投入不够;三是少数地方政府“单位化”,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劳资纠纷等方面与民争利,造成一定影响。

  建议各级政府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依法保障群众权益,进一步提高服务民生的能力和效率,努力建设服务型、责任型、法治型政府。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 00013 “鱼水”还是“油水”? 2010-04-15 nw.D1000FFN_20100415_8-00013 2 2010年04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