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热风社会

完美小孩期待症

  进入三月,杭州各个小区的信箱里,年轻父母的手机上,不同早教机构的宣传海报让家长们目不暇接。

  “一节课200元,一个月就要2400元。可是如果不上,输在了起跑线上,将来岂不后悔莫及。”要不要让孩子上早教?家住雅仕苑的刘女士举棋不定。她将纠结的问题发到了网上,第二天,当她打开网页时惊讶地发现,超过七成的网友支持孩子尽早接受教育。

  当人们质疑家长“过度教育”和“过度保护”时,眼前严峻的升学率、高龄父母和独生子女所承受的社会压力也不容忽视。

  是家长太过于追求完美,还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不得已而为之?

  A

  幼儿

  就开始考证

  一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让无数的家长陷入了累人的攀比与追赶中。

  刚上幼儿园中班的培培,双休日的生活被排得满满的。上完舞蹈课,中午12时快速吃完快餐,妈妈又带着她来到一个少儿英语培训班。除此之外,培培周一晚上还要学拼音,周三晚上上思维训练课。

  “班上的孩子都学,我们不学就落后了。而且到时候去小学面试多些证书,心里也有底。”这是培培妈妈的心里话。如今,杭州不少幼儿园孩子都有类似的生活。

  一家教育网站的调查显示,46%的家长希望孩子在入小学前的识字量达到500~1000个,更有13%的家长希望超过3000个。

  一位教育一线的资深教师形容说,现在的家长都幻想自己的小孩是十项全能,他们随时随地、每个细节都在展开攀比。小孩要会自己穿衣服,认字要多,就连打招呼声音小了也不行。

  问“学这个有什么用”的家长现在越来越少了。现代家长相信,技多不压身,同时家长们又一再强调,不是一定要孩子们成名成家,但是任何学习都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一位父亲告诉记者,女儿上小学的报名表上有特长一栏,自己喜滋滋填上了钢琴,没想到老师说,会钢琴的孩子太多了,不能算特长。

  B

  出生三个月

  就“上学”

  元宵节当天,刘先生和几位亲戚聚餐时,收到亲子园短信,提醒他下午两点是他女儿上课“时间”,务必准时到达。饭没吃完,他就匆匆告辞。亲戚纳闷:他女儿还不到一岁,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怎么开始上学了?

  原来,刘先生女儿参加的是亲子园开办的婴幼儿早教班,每周一堂课,由父母带着孩子一起玩耍,接受启蒙教育。他一共给女儿报了3年,花费近1万元,平均每节课70元,且是“折后价”。

  三年花一万元不算多,一位只愿意透露姓氏的年轻母亲笑称,她五天前一口气“刷”3万元,为13个月大的儿子申请成为某早教机构的高级会员。

  相比而言,家住文一路雅仕苑的杨女士算得上“早教圈”里的资深家长。女儿行行3个月大时,杨女士就抱着她走进了早教中心。“第一次上课,她睡着了。第二次上课,她从头笑到尾。坚持学了一年多,感觉她的与人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肢体动作能力,发展得比同龄孩子好一些。”杨女士称,她的家庭经济状况一般,丈夫认为近万元的早教费偏高,但陪女儿上过一次课后,欣然“买单”。

  “尽管45分钟200块很贵,但烧钱也要上。”作为家长,总想给宝宝最好的,而最好的又往往与最贵的直接对应。有些家长也许不是最有钱的,但绝对是最舍得教育投资的。

  据天线宝宝早教机构进行的调查显示,年轻家长在选择早教机构时考虑的因素,排名第一的并不是收费,而是设施。接下来分别是师资、教育理念、距离,第五位才是费用。

  C

  权威教育的崇拜者

  左手打伞,右手抱伢,肩膀上还挎着一个大包,里面装着奶瓶、奶粉盒、纸尿裤、小零食、衣服、水杯。这不是妈妈带着娃娃回娘家,而是“早教圈”中妈妈送孩子去早教机构途中最为寻常的一幕。

  在创意宝贝的教室里,家住天目山路上的刘女士开始收拾一套随身物品,带着一岁零七个月的儿子回家。“他对色彩很敏感,能准确区别不同颜色,并给水果配色。”刘女士表示,儿子接受早教近两个月,每周三次课,以前很胆小,不爱与人交流,现在就算看见小猫小狗也会打招呼。

  有位家长在网上发帖称,自己宝宝6个月已经认识300字,会做10以内加减法,在网上引起轰动。

  然而,在交流帖中,家长并非纯属盲目追求知识数量,而是动辄摆出科学教育的方式方法。比如杜曼闪卡、比如蒙特梭利,家长们的每一个举措都有理论出处。家长的教育已经不再依靠上一辈的经验或自己的直觉,她们开始更多的依靠心目中的科学和权威。

  杭州购书中心数据显示,早教书籍一直是杭州市场持续热卖的品类,最近畅销的书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杭州第一家早教机构出现在2001年,不到10年,早教机构即从一家发展到上百家。

  “事实上,崇尚权威教育并非中国人的专利。”在杭州工作的一位外籍医生说道。当研究者宣称他们发现莫扎特的音乐可以暂时帮助提高IQ分数,有时高达九个点之多时,乔治亚州每个新生儿跟着妈妈从医院回家时,都会收到政府送的一张CD,名为《通过音乐的力量让你的孩子变得更聪明》。

  D

  为培养情商煞费苦心

  家长们意识到,现代社会要成功,智商要高,情商也得高。如何培养孩子开朗外向、善于交际的个性,也是家长们费尽心思之处。

  在东园小学读六年级的王依丹俨然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她不仅是大队长,还经常担当各种活动的主持人,性格乐观开朗。

  王依丹能够有如此性格,王妈妈费了不少心思。

  “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和她爸爸就特别注重对她性格的培养,锻炼她与人交往的能力。”王妈妈觉得,外向开朗的孩子总能更好地与人交流,对将来的发展更有利,所以她在这方面下足了工夫。“能力强的人是非常吃得开的,将来也更容易融入到社会当中”。

  为了能让女儿拥有更多表现的机会,王妈妈成立了一个家长QQ群,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心得,并时常联合其他孩子的家长,举行各类文艺晚会。“这些是属于孩子们的晚会。他们自己排练、表演、当主持人。”王妈妈的脸上流露出骄傲和自豪。

  除了创造条件让女儿举办晚会,王妈妈还加入了学校的“家委会”,热衷于参加各类“亲子活动”,召集别的家庭在周末时一起外出游玩。“比如,我们刚刚组织了去九溪,吃饭的时候,我们就让孩子自己一桌,让他们学习如何分筷、点菜等。”

  “身体健康最重要。”相比以往,现在的家长更明白好的身体是竞争的基础。在记者采访的十五位家长中,有十三位家长坦言,在孩子的身体方面投入了巨大精力。

  E

  如何定位孩子的未来

  “以前一家如果有四个小孩,每个孩子分到的注意力只有四分之一,现在如果是独子女,就得承受父母外加两对老人的关注,那是好几倍的期待与压力。”杭州市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员分析, 直升机父母的出现,其实是现代父母内心对“完美小孩”的期待。 

  浙江大学一位海归博士告诉记者,自从他当爸爸的那刻起,就梦想儿子能长得又高又好、功课第一、会玩会念书、心地善良,人人都爱戴。

  “我们似乎认为,只要小时赢过身旁的人,就能在日后成为更成功的人。家长也往往以成人的观点,将就业压力、职场生涯为依据来设计孩子的成长。” 博士父亲的迫不及待,代表了多数家长心中深层的焦虑。 

  然而,如何让孩子更加完美?

  “关键要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只有熟知了优点和缺点,才能谈改进。”东园小学党支部书记吕晓丽发现,身边有些家长只是一味地规划孩子的前程,却忽视了孩子的实际情况。比如对音乐不是特别感兴趣的孩子,非要参加钢琴考级;天性敏感内向的孩子,偏要强化训练社交能力。

  “操之过急或脱离实际的培养方式,往往会适得其反。”吕晓丽觉得,除了因材施教,还要努力为不同个性的孩子,搭建展示能力的平台。

  “不要着急定义孩子,允许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错误,拔苗助长会适得其反。”东园小学校长劳小敏主张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性。幼儿园以玩为主,小学期间一边玩一边学习,进入中学后学习的同时逐渐独立思考。

  这位老校长建议,家长不要比赛小孩小时候有多牛,要比的是整个人生过得是否充实,是否幸福。


浙江日报 热风社会 00013 完美小孩期待症 2010-03-26 nw.D1000FFN_20100326_5-00013 2 2010年03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