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善民生处着力
——再论贯彻“两会”精神做好当前工作
本报评论员
为什么我们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多年,决心不可谓不大,力度不可谓不大,这个命题仍没有完全破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跳出经济看经济,站在全局高度找答案时,就会发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要加快转变,既要在经济领域加快推进,也要在社会发展上寻求突破口。
今年,我省把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健康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我们的一切工作要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就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把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作为依归。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必须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加大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民生力度是内在统一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只有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切实提高,发展才有意义,才会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过去的一年,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省委、省政府把全省财政增收的七成以上用于民生。去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双双超过全省GDP增速,农民人均收入率先过万元。在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保体系建设、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民生的切实改善,扩大了内需,推动了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并进,实现了经济回升向好。坚持把抓发展与惠民生结合起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进步,成为我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要经验之一。今年,我省要在极为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新胜利,既要大力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又要乘胜追击,坚持加大改善民生力度,调整优化国民收入结构,继续扩大内需,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
前不久,习近平副主席在参加全国人大浙江代表团审议时,对浙江提出殷切期望:必须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加大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力度结合起来,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改善民生上走在前列。这对我们做好当前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全省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按照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五个加快”要求,针对当前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扩大社会就业,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浙江进一步改善民生,要求更高,期待更多。浙江是经济发达省份,经过多年努力,社会事业发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有着良好的基础。我省人民群众对经济、文化和社会服务也有着很多新的需求。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要求,这是对全国的普遍性要求。浙江要“走在前列”,就要力争做到使全体人民“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住有宜居”。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提高认识,认清形势,把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投入更多的财力、物力,建立健全更加有利于加快社会建设的制度安排,既要雪中送炭,又要“锦上添花”,以使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适应浙江现有发展阶段的需要。
必须指出的是,加大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民生力度,要尊重规律,实事求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社会事业支出大多是刚性支出。各级党委、政府在加大社会事业投入时,要综合考虑人民群众的意愿、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政府财政收入增长的趋势,稳步推进,讲求实效,切不可好大喜功,盲目攀比,甚至铺张浪费,以免把好事办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