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钱塘江

塞林格和乔伊斯

  编者按:1月27日(美国时间),曾写出了经典之作《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著名作家塞林格去世了。在隐居了50多年之后,这位美国作家在去世后又成为各家媒体的焦点。本报今天摘编了《塞林格与乔伊斯》一文,以纪念这位曾写出了史上最打动人心的逃学少年形象的重要作家。

  

  1972年4月23日,那是个星期天。当塞林格坐在家里翻着《纽约时报杂志》时,他看到了杂志的封面。其封面文章是《十八岁的人生回顾》,作者是耶鲁大学一年级学生乔伊斯。 

  塞林格有时会被公众人物所吸引,这次是被这本杂志唤起了兴趣。这期封面登出来的是他的理想追求对象——一个正要变成一个成熟女人的女孩。那篇文章也令人印象深刻。乔伊斯写了一篇很长的、新保守主义的文章,关于生于20世纪五十年代的那一代——也就是她那一代人——是“期望不高的一代……特别是由于我们所错过的”。她能把一件大家熟悉并且不算太大的事情浓墨重彩地写出来,因此这篇文章至少在某些读者心中留下了印象,塞林格就是其中之一。他主动坐下来给乔伊斯用打字机打了有一页纸的信,把这封信寄到了耶鲁大学,让他们转交给她。  

  1971年秋天,乔伊斯进入耶鲁大学学习,她是这所以前只招男生的大学所招收的第一批女生之一。在耶鲁大学时,她在《小姐》杂志上发表了《童贞的尴尬》,然后就是《纽约时报杂志》的封面文章。就这样,在1972年的春季学期,乔伊斯是个有所成就的、不受欢迎的、名气很大的大学一年级学生。过了好多年,乔伊斯说即使在她当时第一次读那封信时,她就知道它是她这辈子中所读到的最深刻和最具洞察力的信件。不仅如此,她还感到了跟这封信的作者一触即发的心理感应,就好像两个人是失散已久的精神伴侣。然后,在读到了这页信的下部时,她看到了签名——J.D.塞林格。

  在这学期剩余时间里,乔伊斯和塞林格保持着通信。塞林格写了几封信,每一封信有两页长,她每封信都回。当乔伊斯回到了新罕布什尔后,她继续和他保持着通信联系。在他们通了大约有二十五封信后,乔伊斯终于有勇气迈出了可能已经琢磨很久的一步,到考尼什去和塞林格会面。 

  到后来,她没有回到耶鲁大学继续上大二,而是搬去和塞林格住。“她父亲勃然大怒,”乔伊斯家的一个朋友说,“不只是因为她和塞林格同居,而更确切地说是因为她从大学辍学。她父亲一贯认为她有创作文学作品的潜力,他不想让她背叛自己。无疑乔伊斯肯定觉得她正在实现她父亲的梦想,因为在她和塞林格同居的那个秋天及冬天里,当塞林格经常写作但不准备再发表时,她努力写出了一本回忆录《回首》,这本书是以她发表在《纽约时报杂志》上的那篇封面文章为基础的。在那个漫长难熬的冬天里的一件主要事件是,她和塞林格有一天赶到了曼哈顿,塞林格给她买了一件黑色的羊绒大衣,然后带她去阿尔龚耿旅馆用午餐,跟他的朋友威廉劳斯见面。 

  绝大部分时间里,乔伊斯和塞林格都待在考尼什写作。当他们不写作时,乔伊斯在房屋周围忙碌,后来她形容把那里收拾成了“步行道”风格,而塞林格向她说着禅宗和顺势疗法的好处。在他们待在新罕布什尔的那个秋冬时节,他们对于要不要生小孩这一点上不能达成一致意见。乔伊斯生活中的一个希望就是拥有一个家庭,但是塞林格明白地说明他不想再要小孩了。 

  这个问题成了争吵的根源。最后,在他们去佛罗里达度假的春末,冲突达到了使关系决裂的程度。有一天,当他们在海滩上消磨时间的时候,乔伊斯给塞林格下了最后通牒。她想要生小孩——要么另作打算。对此,塞林格给她以毫不含糊的回答:如果她是那么想的,那么他们的关系就到头了。在他们回到考尼什后,她可以把她的东西搬出去。根据乔伊斯后来所述,就是在此刻,她从海滩上站了起来,把沙子从胳膊和腿上扫掉后就走了。她跟塞林格的关系到此为止,维持了10个月。

  (摘自《塞林格传》,本文有删节)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钱塘江 00018 塞林格和乔伊斯 本部记者-杨新元-钱塘周末部-浙江日报 2010-02-03 nw.D1000FFN_20100203_5-00018 2 2010年02月0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