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钱塘江

不识《天书》识天人

  张抗抗 

  

  大画家韩美林的《天书》从天而降。既称《天书》,可视为不明飞行物体闯入地球——降落,停稳。舱门开启后,却发现从中走出来的“天外来客”,一个个都是黄皮肤黑头发,身着粗麻土布的古代装束;他们沉默无言,列队而行。只是从他们微弱的呼吸中,依稀可辨某种似曾相识的气息。万象静寂中,一声咳嗽或是叹息,流泄出蛛丝马迹般的汉语尾音,从遥远的太空、由前天——再前天的黄河故道边,隐隐传来。

  回家。回到孕育并生养他们的华夏故地。岁月流逝的前行之路,人们丢失了太多的珍藏。那些死去的汉字,躯体被掩埋于历史的瓦砾中,不甘的灵魂却乘风归去——一去千年万年,消遁于天外。直到公元21世纪初, 一个叫韩美林的中国艺术家,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上天入地苦苦搜寻,终于将他们一一请入那艘名为《天书》的飞船,回归华夏故土。《天书》由于承载了过于久远过于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因而如此厚重、沉重。它甚至超过了地球的承载力,抱住它的时候,强大的地球引力,欲将人一直往地层深处拽下去。

  访问《天书》的旅途,犹如一次穿越时光隧道的历险,转过身体和脚步,不断地向时间的深处退去,去追溯华夏文明的源头。一丝微弱的亮光在纸页上闪烁,却望不见“天”的尽头。一页一页地回望与探究,犹如艰难地翻越一座座险峻的“天山”。眼前那些艰深、灵秀、稚拙、古朴、奇诘、古怪的汉字,一撇一捺,一横一竖,字形架构,字意象形,每一个字体都分外眼熟。然而,我们却无法读出他们、无法辨认他们、无法知道他们真正的含意。无人能识得《天书》中的任何一字。甚至,包括美林本人。

  正是由于被岁月阻隔的陌生与疏离,骤然间的失而复得、期待已久的悲壮重逢,才让人心里涌出如此巨大的惊诧和喜悦。

  抚摸《天书》精美光滑的纸页,犹如面对一片片刚刚出土的文字化石,薄薄的碎片上镌刻着华夏文明散失已久的遗传密码。凝视这份奇特的图谱,每一个形状各异、无一重复、千奇百怪的字符,每一个表情、每一种姿态,都引发我们对于自身的民族身份的认同感,勾起我们对于民族文化源流的无限猜测和推究。这个想象的空间,恰如“天”之宏大空阔。

  难以想象的,却是美林兄——如此执着而艰辛的发掘,如此浩繁巨大的工程,持续30余年不倦不弃的搜集,何以坚持伴随了他的大半生从未中断?《天书》中洋洋万字,每一个符号的形状、笔划、造型、神韵,均来自被岁月尘埃掩埋的陶器、模糊的甲骨文、散轶的竹简、还有古老的钟鼎或是墓碑上隐约的铭文……但那仅仅是初期的采集和寻找。对于美林来说,任何简单的记录和复原,都远远未及实现他的文化理想,更非他的艺术追求。他要完成的,是一部书法艺术的史书、一艘搭载着文字始祖的“海上方舟”。当他的大船泊岸的时候,小心呵护的那一星文字的火种,将会在陆地上重新点燃——他以大火熊熊燃烧的艺术激情与创造力,照亮世间昏沉的蒙昧与遗忘。

  《天书》字字皆有出处,那是美林苦苦捡拾回来的华夏文明的童年,一群脱胎于黄河母腹的纯净无邪的汉字婴儿。当美林那磨烂的手指上渗出的鲜血,一滴滴落在纸页和字符上的那个瞬间,古老的文字获得了生命的气力,倏然苏醒、复活、站立、行走。从此,与我们共生共存,不再离弃。大象无形——大象有形。形为躯体,而美林的神笔,唤回的是不灭的华夏之魂。

  人们不识《天书》,又有何妨?我们识得《天书》创造者的一片赤子之心,识得《天书》书写者对古汉字重新解读的心血,识得《天书》在中华书画艺术史上的价值——我们因此识得人间的大善大美。我们识得美林兄这位天生、天才、天佑、天真的奇人,足矣。

  一部《天书》问世,天下的汉字皆得超度而获永生。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钱塘江 00018 不识《天书》识天人 通讯员-张抗抗-北京海淀区水丰中路99号颐和山庄玉华园40幢-100094 2010-02-03 nw.D1000FFN_20100203_4-00018 2 2010年02月0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