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农民平均家产两百万
信用档案里的农民“家当”
本报记者 陈洪标 报道组 虞伟义
本报记者 陈洪标
报道组 虞伟义
近日,义乌在全省农村金融机构开展“走千家访万户”的活动中进行了一项农村信用档案的调查和建立工作。与以往的农村调查不一样的是,这次调查对农民的“家产”,包括住房进行了摸底和估值。结果已调查的6万户农村在籍农户,给出了一个惊人的平均数,约209.7万。真的有这么多吗?记者顺着这个信用报告进行了再调查。
平均数值超过200万
“我们原来以为农民家里能有什么?不就几间房子几亩地吗?没想到,平均每户人家至少有200多万元的资产,这甚至比义乌本地一般城里人的家产要多得多了,更像是一个天文数字。” 义乌农村合作银行零售部总经理傅照华负责支农的信贷工作,他告诉记者,连他们自己也没想到。
这项到目前历时近一年的调查,按义乌20万农村在籍户分布区域分片。第一个完成的一共是6万农户,这6万户包括城郊、乡镇和边远各个类型的农村户籍人口所在地,现在调查数据正在输入。在这6万农户中,资产在50万以下的有4800户;50万以上到200万以下的有12600户;200万以上到500万以下的,有31800户;500万以上的有10800户。他们调查出来的这6万农村在籍农户总资产1258.2亿,每户平均209.7万元。
傅照华还说,这是一个保守数据。因为除了50万以下资产的4800户农户的数据已确切统计外,其他几档资产的确切数据在估算时,采用的是这一档的下限资产数来估算的。所以,最后每户209.7万元肯定不会少,只会超过。
信贷员上门算家底
那么,这些数据是怎么采集的?
义乌农村合作银行办公室副主任黄永承告诉记者,这次调查没有一个信贷员敢有丝毫的松懈,因为在调查的最后,要对农户签署一个调查评价,这是关系到农户放贷的一种结论性评价,没有谁敢去冒这个险,而给自己带来一系列的麻烦。
在程序上,由两名信贷员上门采集、调查和评估资产,填写两份表格,一份人行的《农户信用信息档案》,一份是他们行里的《农户基本概况信息表》,因为这次调查,还要提供给人民银行,作为这些农户的征信系统重要依据。
还有一道程序,就是请村两委协助确认相关信息,内容涉及农户的信用评价、资产证明,由村支书、村主任和文书,三人同时签字,这样才算有效。
宋建国是这家银行300位信贷员中的一个,他说这是他在银行工作7年多来任务最艰巨的一次。工作量很大,很细,每户至少要跑五六次,最多的一户,他先后跑了9次,书记主任和文书三个人要凑齐,也很难。
虽然这种单一单位进行的调查,在权威性、科学性和全面性上,与统计部门的普查和调查相比要欠缺些,但是由于是全覆盖而不是抽样性质的,所以数据不会有太大的偏离。
家底是怎么算出来的
这个家底是怎么算出来的?
义乌农村合作银行赤岸支行副行长宋志平,拿了一份表格说,农户的信用调查涉及农户家底的主要有六项:农户的房产,包括生产用房、农村生活用房、城镇商品房等;林权情况;种养殖情况;土地承包、租用情况;主要生产设备,包括大宗机械和车辆;涉农收入和非农收入。
在赤岸镇上吴村61岁的朱淑标家的调查表上,记者看到他家75万元的资产由四部分组成:一是生活用房,一家四口拥有一套四层楼的房子,建筑面积630平方米,2003年的造价是23万元,按现在的市场价评估为35万元;二是种植了1.68亩阔叶林,木材蓄量20立方,评估价格2万;三是主要生产设备,2007年花了25万元购买的一台收割机,折旧后评估价是18万,2008年花了11万购买了两台耕种机,评估价是7万;另外还记录了近年的平均收入,他承包了30亩田,加上开办的肥料店,为附近其他承包户提供稻谷的收割和播种服务的收益等等,每年平均收入13万元。
农村房产估值差距大
宋志平告诉记者,农村的宅基地按现在的政策是不能流转的,理论上不能成为商品,但是从信用档案的角度出发,他们这次调查把房子也算在内,并按市场进行估价,这可能是这个数字这么大的原因。
其实,农户的家底或者主要积蓄就是房子。有的在村里有新房子,在城里也有商品房。特别是靠近城郊的村和市场边上旧村改造后的村,房子就更加值钱了,按每年租金推算,一幢房子就是几百万。而边远村里的房子,只能用造价推算。
另外,市场里的摊位,也是义乌这个地方农户的特色资产,按照位置和商品区域的不同,摊位的估算价格从几十万到几百万,最高的算到600万一个。现在义乌城里,有整幢整幢房子的,户主是农村在籍人口的多,这直接拉升了数据。
农业户家底二三十万
“从事传统农业的农民,他们的家底远远没有这么多。”义乌农村合作银行赤岸支行行长何永军以上吴村为例说。离县城35公里的上吴村是比较传统的农业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西瓜、毛芋、黄花梨、葡萄和甘蔗等。
在200户实际家庭户数中,生活在村里的农户有160户,直接从事农业的农户有101户,占全村户数63%以上,其中种植10亩以上的农户有34户。
160户农户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共有房屋171套,建筑面积51000平方米,评估价格4387万元,户均27.42万元。其次是涉农总收入,包括种养植、山林等,一共是600万元,户均3.75万元。
主要生产设备包括4台收割机,估价72万;6台耕种机,估价42万;13辆拖拉机,估价26万;27辆三轮摩托车,估价8.1万;71辆摩托车,估价42.6万;11辆小轿车,估价80万;一共270.7万,户均1.69万元。
这些农户没有银行贷款余额,只有民间借贷17万,减除后,每户“家底”平均为32.76万元。
如果加上非农收入1100万元,上吴村每户农户的平均“家底”也只有39.64万元。这和户均209.7万的差距很大。而且这个村还算是不偏远的一个村。
义乌农户有其特殊性
“特殊性,就在于6万农户中,71%的农户是从事非农的,是他们拉高了8%的传统农户的家底。”傅照华给记者分析说,从农户的资产情况,就可以看出来。资产在50万以下的,这个比例很小,只占了8%。这些农户从事的基本上是农业,是真正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50万以上到200万以下的这一档,除了自己承包田地从事种植业外,还从事一些涉农经营,像朱淑标就比较典型。这个比例也不是很大,有21%。
比例最大的是200万以上到500万以下的农户,有31800户,占了53%,这些农户一般是家里普遍有家庭作坊,在城镇有商品房,在小商品市场里有摊位,每年光摊位的租金就有不菲的收入。
500万以上的比例不大,只有10800户,占了18%,但是他们不是从事企业生产经营,就是在旧村改造中,得到了巨额财富,每年还享受着村集体经济分红的富裕农户。
整个数据就是这两部分农户拉高的。只是他们户籍还在农村而已。户均家产209.7万的奥妙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