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世界·新视野

  本报记者 张冬素

  

  在德国的德累斯顿,一场大雪后,一位老人报警称自己的汽车被盗。工作人员找了几个小时,最后发现汽车并没有被盗,而是被厚厚的积雪完全掩埋了。

  最近,包括我国在内的整个北半球遭遇了长时间的寒流和暴风雪袭击。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最低气温降至零下40多摄氏度,积雪深达2米。

  根据美国冰雪数据中心的统计数据,去年12月中旬到今年1月初,北美、欧洲和亚洲的大片地区气温已经跌至历史同期最低水平。

  “不是说全球变暖了,怎么又这么冷呢?”破纪录的低温和强暴风雪天气,好像是故意要给哥本哈根大会一个难堪。

  寒冬在影响普通人生活的同时,也再次引发科学界关于全球到底是变暖还是变冷的争论。

  变暖依然是寒冬里的主流声音。科学家认为,目前北半球的严寒天气是天气变暖过程中的“插曲”,是暂时天气现象,全球变暖的趋势不变。事实上,去年南半球的变暖过程一刻也没有停歇,《科学》杂志从美国宇航局获得的数据显示,2009年是赤道以南地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对于北半球多个地区遭遇的寒冬,美国冰雪数据中心主任马克·赛瑞茨(Mark Serreze)解释说,这些席卷北半球的强大冷空气南下的“动力”来自北极。

  为了衡量大气压强的变化,气象学家常常用“北极震荡指数”作为标准。正常情况下这个指数是正值。这意味着北极的上空气压较低,而包括意大利的米兰、日本的札幌以及我国的哈尔滨等中纬度地区的气压则较高。这样,北极和赤道之间会有一道巨大的气流自西向东地循环流动。这种围绕北极的气流被称作寒带喷射气流,速度达到100英里/小时,它就像一道围墙,挡住北极的寒冷空气。

  但去年12月,北冰洋大部分地区的气压都比正常情况要高,北极震荡指数呈现1950年代有记录以来最极端的负值状况,这就造成寒带喷射气流的运动速度明显放慢,无法承担起阻碍冷空气的功能。没有了“围墙”,来自北极的冷空气就趁虚而“出”,不断南下。

  这种“北极震荡”理论得到了许多科学家的赞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丁一汇也持此种观点。

  丁一汇认为,对于中国的严冬,“假厄尔尼诺”现象是第二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但这个原因对于美洲和欧洲不是主要的。去年七八月份一直到11月,海洋出现了“假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气候影响非常类似“拉尼娜”现象,海洋增温的中心在中、西太平洋,一般会出现冷年。

  但科学界也有不同的声音,认为地球开始变冷。西华盛顿大学的丹·伊斯特布鲁克(DonEasterbrook)教授是“变冷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太平洋年代际震荡”的说法。他认为,造成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之前海洋温度的上升,而绝对不是从1945年起浓度只增加了0.008%的二氧化碳。

  伊斯特布鲁克说:这是一种冷暖交替的周期,在30年的暖周期后,太平洋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在散失热量,现在它已经开始变冷了。他确信,人类将进入持续30年的气候变冷期。

  俄罗斯的科学家甚至认为,即将进入一个全球变冷的时期,预计气温在2055年到2060年间到达谷底,地球将重现历史上出现过的“小冰河世纪”。

  地球究竟变暖还是变冷?科学界有关这个话题的争论在过去10年间从未停止过。这次的寒冬是气候变暖的“插曲”,还是气候变冷的“序曲”?科学界的争论也还将会继续。

  全球气候变化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和未知的因素,在科学家不断开展的研究和争论中,我们对赖以生存的地球的了解会日益深入,我们会越来越接近真相,越来越靠近真理,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而善待地球,应是我们在争论中该持有的共同选择,因为毕竟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新视野 00015 本部记者-张冬素-采访中心—文化新闻部-浙江日报 2010-01-27 nw.D1000FFN_20100127_6-00015 2 2010年01月27日 星期三